听新闻
放大镜
改汉字读音的法律视角
2019-03-20 09:37:00  来源:检察日报

  前阵子网传很多汉字读音要改,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xiá”改成“xié”,粳(jīng)米改成粳(gēng)米等等,对此,舆论一边倒反对的声音。可能是迫于压力,有关部门进行了“辟谣”,说这是个假新闻、旧新闻,改部分汉字读音只是一个两年前的征求意见稿,没有正式发文。

  汉字已经有好几千岁了,虽然历经风霜,但绝大部分汉字依然能够基本保持了它固有的风貌,在不同的朝代,同样的字被组成不同话语、诗词、文章,被不同的人使用。其中有的字属于纯粹的书面用语,很生僻,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以讹传讹,导致错误的读音似乎更流行。念白字者众,为了调和矛盾,让大家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加顺畅地交流,干脆将错就错,宣布对的是错的,错的是对的,似乎也是个解决问题的路子。所以必须要给有关的专家和部门辩解一下:他们也许真的是出于好心。

  但从法律角度看,在改读音以前还需解决几个问题:

  一、谁有权力更改汉字的读音?汉字属于全体老百姓,不是谁的专利,凭什么几个人或几个部门站出来就可以宣布这个字的读音是这样子而不是那样子?哪些法律法规授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力?这种宣布对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约束力,大家可以不理睬。但不能小瞧它,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威力还是有的:你不改,你的考试答案就是错的。孩子们代表未来,未来屈从了,全社会也就屈从了。

  第二,修改汉字读音需要怎样的程序?这次修订的《征求意见稿》似乎是个规范的程序,两年过去了还在征求意见,这表明了修订者严谨的态度。意见收集上来,如果反对声居多,相信组织者会公正地对待,放弃修订。相比之下,几年前对一些汉字读音的修改似乎就简单粗暴了很多,根本就不征求意见,也不通知,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字词的读音改了,比如确凿(zuò)改成了确凿(záo),呆(ái)板改成了呆(dāi)板等等,类似还有很多。前后两种做法比较一下,说明组织者在这个问题上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增强了,开始放低身段征求老百姓的意见。

  第三,如果一定要认为“错误读音使用者较多而修改”算个理由,至少需要提交一个详细的统计,说明一下事先做了哪些调查,有哪些数据证明了“错误读音使用者较多”?把错误读音纠正过来会有多大的经济耗费?这些正确的读音传承了几千年,现在继续这么读它会给朗读者个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改过来会取得哪些立竿见影的成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的简单一些,有的复杂一些,都会有一些生僻的难读难懂的字词,其中汉字尤甚,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国际交流当然会有一些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正因为在难度上存在阶梯,所以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一直到本科、硕士、博士,还有专门的专业去研究。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汉字之深邃、之优雅、之精致,从而爱上汉字,爱上传统文化,爱上中国。某个字念了白字?没关系,改对就是了。汉字这么多,谁也不敢拍胸脯说都认识。怕就怕读错了不以为耻,反倒将错就错,指鹿为马,这样做脸皮就有点厚了。习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一些人打着修订的旗号,乱改汉字发音,这叫什么传承?这也算有文化自信?

  陕西有对相声演员叫苗阜王声,最喜欢用念白字抖包袱,其中有个包袱是把哪吒闹海说成是哪(nǎ)吒(tuō)闹海,把忐忑不安念成忐(shàng)忑(xià)不安。包袱一出,大家哄堂大笑。这说明:第一,老百姓不像专家想象的那么没文化。第二,念白字会被人嘲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乱改汉字似乎不是什么好事。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