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被通缉的小说家
2019-05-15 09:33:00  来源:检察日报

  电影闹“双包”不少见,歌剧闹“双包”就稀罕得多,而“双包”的两出歌剧都成为不朽名作的更是奇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马斯奈(1842-1912年)的《玛侬》和普契尼(1858-1924年)的《玛侬》。

  这两部《玛侬》都是根据普勒沃神父(1697-1763年)的小说《骑士德格里俄与玛侬》改编的。出生中产阶级之家的普勒沃14岁即入耶稣会打算学作神父,却在刚成年时突然决定从军。他有点三心二意,军人没当两年又回到教会,据他自己承认是缘于一段夭折的爱情。不过他这次是改入本笃修会,并在29岁正式担任神父职。

  他的第一部小说《一位隐居绅士的经历和回忆》头两集在他31岁时发表,相当成功。他因而想申请转到另一个没那么严格的教派,却迷糊地在申请没批准前擅离职守,被警方通缉,不得不逃到英国。以后他又跑到荷兰,在1731年出版了《一位隐居绅士的经历和回忆》后三集。不久他又因负债逃回英国。没过两年,他因诈骗罪被捕,后因朋友说项获赦返回法国。这时他在文学界已小有名气,可以专心写作,但不到七年他却又被控毁谤而遭通缉,这次逃离法国直到1742年才获准回国,终得安度余年。

  从普勒沃的身世看来,玛侬的故事是有点自传性质,书中的男主角德格里俄亦是个17岁的准神父。德格里俄邂逅美貌的少女玛侬,坠入情网后私奔。玛侬是小家碧玉,对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十分向往,和德格里俄同居12日后即私下另交阔佬,并暗中通知德格里俄的父亲派人把儿子押回家闭门思过。

  德格里俄发现玛侬背叛后伤心欲绝,断了俗念,回到神学院安心修行。可是两年后玛侬听说他将正式成为神父,又再奔回他的怀抱,引诱他离开神职。一次,玛侬企图以美色诱骗某有钱有势贵族,不料被对方发现而入狱。德格里俄救出她后两人仍只能靠不正当的方式谋生。

  原著故事长而曲折,因篇幅所限不在此细述。现在读玛侬小说的人已不多,可是直到十九世纪,此书仍很受欢迎。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中,男主角阿芒送给茶花女的书即是《骑士德格里俄和玛侬》。

  马斯奈改编的歌剧1884年在巴黎首演后一直很受欢迎,在法国仅次于《卡门》。歌剧《玛侬》的情节自然,音乐优雅细致,描述玛侬的个性发展和感情变化十分成功,从第一幕天真纯情的少女,到风情万种、妩媚诱人的交际花,至第五幕临死前悔过的真情流露,丝丝入扣。

  前人对玛侬的评论贬多于褒。诗人缪塞或许因为被情人乔治桑甩过,心有余痛,他对玛侬的批评特别严苛,说她是“会说话的人面狮身怪,穿着大蓬裙的埃及妖后”。

  这种观念反映十八、十九世纪男人对低层社会美丽女人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抬头,人们对玛侬的看法也逐渐改变。这点从歌剧对玛侬的诠释来看最为明显。自1960年代始,玛侬也和其他西方女性一起被解放,有了自己的主见。

  马斯奈写《玛侬》时已成名,《玛侬》的卖座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可是九年后偏偏有个不识时务的后生小子要再用玛侬的故事另编一部歌剧《玛侬》。这位青年作曲家普契尼前两部歌剧都失败了,识相点的人必不敢去和大师级的马斯奈打对台。有人劝他另找题材,普契尼回答:“马斯奈的是出扑了粉、跳小步舞的法国歌剧,而我的是意大利式,充满了绝望的热情。”这话不假,任何人只要听过普契尼的《玛侬》,都会被普契尼说的“绝望的热情”深深打动。《玛侬》首演后佳评如潮,成为普契尼事业的转折点。年轻的乐评人萧伯纳一语中的:“普契尼会成为威尔第的继承人。”

  这个“双包《玛侬》”孰优孰劣?普契尼的歌剧有个大缺点:剧本的故事不连贯,许多情节都发生在两幕之间。没读过小说又没看过马斯奈的《玛侬》的观众会看得有点莫名其妙,在戏剧张力上马斯奈较胜一筹。

  普勒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若非这两部歌剧,许多读者都不会知道他的名字。他生活在启蒙时代,名气远不如同时代的伏尔泰、卢梭等,但后世人若回想,在浪漫主义文学尚未兴起前,哲学理性小说最流行之际,他能写出如此浪漫的故事,就不能不佩服其创意和独到的眼光吧?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