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感同身受
2019-05-15 09:41:00  来源:检察日报

  凌晨5点就被女儿的哭声吵醒,给她换好尿不湿,望着女儿扑闪扑闪的眼睛,身为妈妈的我又禁不住牵挂起另外一个可爱的心灵。

  思绪把我带回了一年前。那时,我承办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强奸案。其中一名被害人小西(化名)只有15岁,第一次见到小西时,她的状态让我很沉重,整个人的状态低落、无神……

  在与小西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说话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小。我尝试着用交流的眼神去接触她,得到的却是毫无表情的回应。每次询问,记录本上只是重复着一句话,“小西:我的心理现在已经有毛病了。”

  不只是小西,小西妈妈同样无比痛苦。面对自己珍爱的女儿竟遭受强奸暴行,她的内心几近崩溃。询问中,小西妈妈两次提出要回避一下,然后拿着纸巾默默地走到门外。半个小时的交谈里,竟然有一半的时间就是听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和门外传来的抽泣声。

  那时我已经怀孕,作为一个准妈妈,小西妈妈心里的痛苦,我能感同身受,“小心灵”需要安抚,“大心灵”也需要鼓励,把“大心灵”开导好了,才能一起更好地帮助“小心灵”恢复重建。

  为了拉近内心的距离,我在和她们再次开展交谈前,特意把自己的工作日记带上,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每次与她们接触后的感受。我先把自己的感受轻声地念出来给她们听,没想到这样的小举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西和她妈妈听得格外入神,我明显感到了眼神的一种回应和信任。她们明白我的内心与她们是一样的,有难过、伤心,更有着理解、真诚,我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她们表达作为检察官的内心想法,让她们感受到在面对受伤的时候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我会帮助她们振作起来,走出心理的阴影。

  “你要试着给小西一点笑容,重树对生活的信心。”打开了心房,我开始尝试着与小西妈妈进行深入地沟通和交流,然后告诉她孩子需要陪伴,需要笑容,需要鼓励,如果她能够从内心的伤痛走出来,给小西作出示范,那么对于小西的心理疏导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深入地交流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内心距离,小西妈妈握着我的手,抬头看我。那一瞬间,我明白,这颗“大心灵”已被慢慢感化了。

  在随后的多次交流过程中,小西妈妈变了,她不再拿着纸巾默默地走向门外,而是和我一起鼓励小西,投入到小西心灵的恢复重建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小西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小西开始恢复对生活的信心,还主动提出了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想法。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再次看到小西时,她的眼神开始有光,让我感觉到,曾经受伤的心灵已经开始慢慢愈合。

  后来我院依法对施暴者以涉嫌强奸罪提起公诉,法律作出有罪判决。在回访中,我们了解到小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