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真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2019-05-18 16:09:00  来源:检察日报

  真相只有一个,但从不同的侧面去裁剪,你看到的却完全不同。在专业摄影师的镜头之下,一个巧妙的位置挪移,你就会看到移花接木的视觉效果;在老道的记者笔下,不着痕迹的暗示,就可将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转化为鼓噪社会情绪的利器。很多时候,群情激昂、民意所指之处并非代表着公正。

  日本芥川龙之介奖得主松本清张,在《疑点》一书中,以抽丝剥茧的笔法,一步步呈现社会舆论炮制“正义”的过程,再以缜密的逻辑推理,一点点还原事实的真相。两宗真相被扭曲的案件,一宗源于记者看似中立,实则融入了很多个人推断及情感好恶的新闻作品;另一宗则源于政治与权力的斗争,导致无辜者的平白蒙冤。巧合的是,只因为一个人的名字与曾经轰动一时的恶性伤人事件罪犯的名字谐音,有人稍加利用,大众就在潜意识中对祸主产生有罪认定,而接下来相关当事人、媒体、公众就会自发性地去寻找有利于证实祸主有罪的“证据”。当政治、舆论、偏见搅和在一起,真相能否浮出水面,就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小说中的检察署为了知道肇事车是否能冲过防护带掉入海中,居然用了两台同款轿车,不得不感叹其出手之豪奢;更令人感叹的是在当时无人驾驶车尚未上路,驾车坠海的试验员真是勇气可嘉。更有趣的是,以这样的大手笔投入,除了证明车子可以掉进海里,且玻璃会自行破碎、无需扳手砸车窗之外,仍是一无所获。相信日本的纳税人看到这也只能表示“躺枪”了。

  事情的转折在于,检方指派的公选律师居然成功逆袭,轻而易举就利用擅长的民事案件辩护技巧,破解了刑事案件疑难,攻破了几位证人证言的防线,将警方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理得条分缕析。

  他的方法并非“高科技”——无非是见招拆招,多追问几句,将几位证人因受媒体报道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去除,还原成他们真实看到、听到的样子。律师辩护水平之高反衬着办案人员逻辑推理能力之弱,想必此处日本的纳税民众又只能再次“躺枪”了。而这宗案件一审就是4年,松本清张以润物细无声之笔法,将日当局办案之拖沓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不知道被关在拘留所里的人,就这样白白度过了4年吗?

  不知文中的几位心思缜密、观察能力极强的律师,缘何对那位写了一篇偏颇报道,唯恐嫌疑人不被判刑而自己遭到报复的记者不设任何防线,将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掌握的线索和盘托出?或许作者在写作时,更多地考虑是案情细节,而没有推敲这些律师在记者面前叨叨念的合理性。

  相较于《疑点》,《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作者的写作方法则有些简单粗暴。复杂起伏的案件,由三个互不认识的人在一个由监狱改成的行刑资料馆里,偶然碰到一起,聊了一个下午,拼凑还原了一宗冤案的前因后果。

  这里案件发生的背景较为复杂,涉及政治与权力的斗争,当局为给民众一个看似合理的交代,随便找了一个倒霉的替罪羊熊坂长庵,他“幸运”入选的理由竟是其名字和明治时期戏曲里的大反派人物熊坂长范太像了,且这位倒霉的小学校长酷爱出游,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外出,给了警方足够的设想空间,断定其在一年时间内外出学习了铜版画雕刻技艺,遂制作了伪钞。不论这中间有多少站不住脚、不合逻辑之处,警方完全无视。

  遗憾的是,不论这案情有多少波折、看点,但相信很少有读者会耐心看完这个在一个小空间里展开的“茶话会”的全部内容,几个人的“叨叨念”总会令人审美疲劳。

  悬疑小说写作在日本颇成规模,比如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东野圭吾,其细腻的笔法、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度审视都颇具特色,这又与日本作家内向自我审视的风格相一致,细腻、动人,但却难见大视野、大格局。难得的是,松本清张的文风中少了细致、柔美,而有了对日本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披露,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丑和恶,以及权与法、善与恶在现实中的缠斗。他胜在更广博的视角,以及揭露社会阴暗的勇气。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