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那样的牌坊,那样的一生
2019-06-03 09:23:00  来源:检察日报

  一个女人,将自己的一生幸福,交付一尊牌坊。

  这牌坊,说是对主人名节的褒扬,其实是对主人一生幸福的一种扼杀。因为主人在享受这种虚名的同时,更多的却是一把辛酸的泪。

  在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石家堍水库蓄洪区内,就有这样一尊古牌坊,乃清雍正帝降旨为生员刘士芬之母吴氏所立。

  吴氏获此“褒扬”当之无愧。她从27岁孀居,到91岁离世,独守空房漫漫64载,可谓对亡夫、对爱情忠贞不贰;而且,她教子有方,独自一人,既当爹又当妈,将独子刘士芬培养成才,出仕为官。

  古牌坊就这样兀自立着,风雨飘摇二百余年。且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大兴水利,牌坊所在的村庄——百庄园刘姓、石姓、胡姓宗族村民整体搬迁,这里被建成一座水库,从此变成一片汪洋,而牌坊像它的主人一样,依然坚守在原地,始终不曾离开半步,即便是丰水季节要沉入水底,忍受着库水的长期侵蚀也在所不辞。只有在枯水季节,即头年冬到第二年上春,它才偶尔露露脸。这亦如它的主人,在独自将儿子抚养成人、自己步入中老年后,才慢慢走进人们视线。

  古牌坊高约5米,由4根石柱支撑而起,整体结构系用石头刻制叠砌而成。自上而下分三段,第一层已破损不堪,第二层正反面依稀可见“节孝坊”三个大字,第三层正面刻有十八罗汉、双狮戏花球等图案,虽时过二百余年,且平时大部分时间沉浸在水底,仍可看出其精湛的雕工。两边石柱上刻有花鸟鱼虫等浮雕,以及“守节坚贞夫死之日誓……”等一些模糊不清的小字。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这里的“节孝坊”是牌坊的一种,主要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是对遵从“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种“表彰”与“褒扬”;对家族而言,牌坊也有昭示家族先人荣耀的功能。可这种“表彰与褒扬”,却是用主人辛酸的泪水换来的。

  封建时代的旧中国,特别推崇“三从四德”,并将其作为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作为与封建社会相匹配的一种主流价值观。但这种价值观,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具体而言,“三从”是指女子幼时从父从兄,出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它是古代男尊女卑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抹杀女性独立人格,剥夺女性自尊,要求女子无条件服从男子,与现代法治社会所倡导的男女平等精神完全不兼容;“四德”是说女子出嫁到夫家后,经过教化训练而必须具备的四种品德:性情贞顺,言语得体,容貌端庄,家事娴熟,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兼具。它是封建社会女子无权涉足公领域而形成的一种狭隘的道德要求。

  受这种价值观的引领,封建时代的女性,将自己的一生幸福交付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生活过得再不如意,也要从一而终,“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没有半点独立的人格与自由。即便是丈夫亡故,也不能改嫁,而只能独守空房。若不能生下一男半女,甚至没能生个能续上“香火”的儿子,还随时面临着被休的风险。若女人在夫亡后改嫁,则被视为是不贞、不节,会被人看不起,其子女也因此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若女人在夫亡后,哪怕自己再年轻,坚守在婆家,始终不改嫁,则被视为是“节孝”,甚至要为其立牌坊予以褒扬。而男人不用说妻子亡故后可续弦,即便是妻子活得好好的,照样可明目张胆地纳妾,甚至可纳几房姨太太。一夫多妻、妻妾成群被视为男人有身份的象征,谁也不会说半句有违伦理道德的话。

  据清同治版《大冶县志》载,仅小小的大冶县邑,自乾隆至同治130多年间,被收录县志的这类“节妇”就多达1800余人,其中有180余人被授“双节”匾额予以“表彰”,有32人受到了立牌坊的“褒奖”。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被列为“贞女”的41人,与男方订婚后,自己尚未出嫁,男方就亡故,十几岁的她们竟到男方家,名副其实地独守空房,终其一生。

  原为大冶管辖、现为黄石市下陆区东方山乡的陈贞女,志载:“许聘陆登庠。年十三庠殁,女往守志。现年五十三。已请旌表建坊”。这位陈姓女子,为遵从“三从四德”旧礼教,13岁就到已故男方家守活寡。

  这样的“贞女”,这样的牌坊,更让人觉得心酸。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