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为城市新区起路名
2019-06-25 09:49:00  来源:检察日报

  

  世纪初年,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开发建设,武汉这个特大城市也得到很大发展,市区规模迅速扩大。坐落于汉口的江岸区,总面积为64平方公里,大约有一半原来属于乡村,但在城市快速拓展中,原先的“城中村”基本消失,新城连片崛起,为新区拟定路名的工作被提上日程。为此,区民政局专门成立了一个类似“专家小组”的班子,叫什么名称我记不起来了。他们首先想到让我参与这个班子,还让我推荐了一名对武汉城市历史文化比较熟悉的作家参与其中。

  这个班子主要由民政系统的干部和相关街道及“城中村”的代表组成,民政局组织我们开了两三次会议,就相关问题和已经有意向的一部分路名听取大家的意见。会上,我提出几点“原则性”建议,比如:路名要通俗易懂,便于表达,便于记忆;要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要尽量避免“重复”,防止使用者记忆混淆;要体现大都市的包容性;要有长远目光,没有时代印记不行,但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也不适当,等等。这些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不久,区民政局局长给我打电话,请我将新区大约3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的街道一并拟名。第二天,他们将两张图稿送到我办公室,其中一份是“手绘图”,经纬分明,一目了然。随后几个晚上,我面对地图上的阡街陌巷,先大后小,填空般地一一为它们拟定名称。

  首先是几条与长江大致并列的大道,东西贯通,其长度和宽度都堪称城市的主要动脉。其中有一条很长的,贯穿新区原属的整个后湖乡,名为后湖大道,已经被叫响,无可更改。另外几条,因为起始于新城的最东段,我将其拟为兆瑞大道、紫东大道(取“紫气东来”之意)等等。有些区片,由于道路大体整齐,我采取“分组”的方式给它们起名。有一组正好是三条街,分别拟为荆州路、襄阳路、宜昌路,因为汉口已经有了黄石路。这样,湖北几个主要城市都“出现”在汉口了。还有四条并列的纵向大路,因为此前有个“十大家”行政村和一个百步亭社区,我便自东向西拟作十大家路、百步亭路、千里马路、万年青路,“十百千万”形成一个系列,而且原来老地名也各在其地。

  记得还有一组,我分别以长江的“国宝”白鳍豚、江豚、中华鲟拟的名。这些名词世人皆知,并且成组成片,传递起来非常方便,也有利于外来人员寻找。

  我不清楚民政局的路名确定程序,但有个环节是比较“要命”的,就是必须经过公示。这一公示麻烦就大了,30平方公里的新城,基本上都是原先后湖乡的领域,很多人都希望保留他们原来的老地名,比如这湖那湖,这塔那墩,都要求运用进去。加上起名这事儿就如同给孩子起名一样,无需什么学问,什么人都可以参与,大妮二狗三毛,谁都能够列出一串来。再说,有的人缺乏研究,欣赏角度也不一样。比如汉口有条老巷子叫麟趾路,有人认为很有意蕴,可麒麟是一种传说动物,又指的是脚趾,要使外来者听明白就很费劲了。

  公示的结果是,那些青松、翠柏、绿柳之类比较通俗的路名容易通过,而我比较得意的那些“套路”好些却未能通过。最使我遗憾的是一组四条小路,我拟的是哈尔滨路、乌鲁木齐路、拉萨路、呼和浩特路,都是少数民族语言形成的省会城市名字。武汉作为特大城市,路名也应该体现这种城市“气度”。

  我所以选取这四条短巷,就是害怕被他们否了,结果还是“在劫难逃”,后来听说被改做恒富路、恒利路、恒发路等虚词路名,表述起来多难,我说怎么不叫个“恒赚路”呢?

  还有一组不算很小的新街,修路时为了方便,从“后湖一路”到“后湖五路”用作临时称呼,就像一群儿子称作大牛、二牛、三牛那样随意而苍白,也容易让人弄混,我主张改拟,也没有得到通过。汉口本来是在一片湖淌上兴起的都市,街道名字中到处是湖,这不是有意让人“犯迷糊”?

  为城市道路起名,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坦率地说,那么一大片密集的大街小巷,许多路名虽然是我略加思考便想出来的,但却把握了基本原则。可后来弄得面目全非,我对此再没有什么兴致。当民政部门第二次把路名方案送给我“酌定”时,我毫不客气地让他们拿回去了。回头一想,拟定路名在政府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着实是一件小事,但要把它做好也不容易。

  我本来打算若干年后再来回忆这件“轶事”,但有朋友建议我写出来,说不定还能为别人提供一点儿借鉴。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