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声女子的呼救刺破了街道的静谧。很快,蹒跚而行的女性被凶手追上,补刀身亡。这是吉诺维斯案,可能是20世纪被讨论得最多的案件之一,至少有三个研究领域因之而兴起,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被害者多无辜,凶手多残忍,而是窗口曾有过38个不作为的旁观者。
美国作家凯文库克以此为题,创作了《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一书,试图厘清案件的真相。他剖析被害者基蒂的生平、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然后细细追溯案发当日场景、此后凶手的命运以及在基蒂身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反思。库克了解到,新闻中夺人眼球的元素未必真实,譬如,38名旁观者的数据就依据不足;0人报警的说法更有悖事实;街区的人情不算冷漠,邻里经常互帮小忙;更甚者,基蒂濒死前也不是一个人。
倘是如此,那么心理学家从中提炼出的“旁观者效应”、社会学家关注的城市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减少”等课题都是浪费感情吗?还是说现代城市的社交环境其实没那么糟糕?库克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之处:我们渴望来自他人的温暖,又害怕受到伤害;我们藏起本心的一部分,反过来也不真正了解身边人;符号化的标签,更让人迷惘且疏远了。
凶手莫斯利自认是另一种“异类”:未受平等对待的黑人。他感觉自己再优秀、再努力,也没被白人上司真正尊重。在性侵了几位黑人女性未得到社会关注时,莫斯利钻入了牛角尖:被害者若是白人会怎样?这当然很极端,可作为有个性、有癖好的普通人,是否也有不见容于环境而设下心防的时候呢?
或因如此,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莫斯利的妻子根本想不到,温文尔雅的丈夫经常在她上夜班的晚上出去游荡,寻找“猎物”。谁又能想得到呢?莫斯利智力过人,又勤奋踏实,在狱中还通过函授完成了本科学业。可同样的聪明执着后果可怕,他在杀害基蒂时表现得冷静缜密。还有跟基蒂及其密友玛丽安往来频繁的邻居罗斯,他看上去是个人畜无害的软弱的人,案发后还跟玛丽安抱团取暖,相互慰藉。调查后才发现,凶手就在罗斯门前杀害了基蒂,罗斯内心的惶恐源于他亲眼目睹了犯罪场面,却什么也没做。
贴标签不能帮我们甄别人心,譬如此案中的警方与旁观者。确实有人在基蒂发出第一次呼救时就报警了,而且书中还写道,莫斯利有过一次越狱,宅子的主人打电话报警,却并未被重视。难怪当时不少人对报警颇有微词。而对于所谓的“38名旁观者”,其中固然有令人气愤者,比如怕被牵扯、事不关己;更有人之常情的,换作旁人也未必就能表现得更好,我们很难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们——认为别人会去报警、累了一天输给睡意的、胆小的、弄不清状况的……他们未必是不善良,可他们就像基蒂一样,恰好在这一时刻、身处这一地点,没有彩排也无法后悔。得知案情后毫不犹豫奔出家门的,是只有一米五的索菲。凶手可能还在附近,但她惦记着基蒂的安危,并未多想。她也是不复安全的街区里的一个普通人。
如果突发状况可以考验人心,我们面临的选择往往不是成为英雄或旁观者,而是内心的软弱与不忍相抗衡。人之莫测存乎一念,环境的温暖或冷漠则存乎众人的一念。有时,仅需一念;有时,一念的代价又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