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读书避暑指南”
2019-07-26 09:47:00  来源:检察日报

  1135年的盛夏,因酷热难熬,从福建安抚使岗位退居湖州的叶梦得每日早起,便带着“挟书”的儿子叶栋、叶模及门生徐惇,跑到湖州卞山半山腰找一块“泉石深旷、竹松幽茂”的地方,或“各自捧读”,或“质疑请益”,或“泛古今杂事”,所读所议妙趣横生,使人渐忘暑热。

  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堪称“读书避暑指南”,书中所录唐宋时期一些文化名人以及自己的读书消暑轶事,生动有趣,不失为优质的精神避暑指南。

  当年,连续20多天高温,“泉旁林下”热气熏天、热浪灼人。面对此景,叶梦得便自言自语:“冰蚕火鼠,此本何物?习其所安,犹不知异……今此热乃复浪为苦乐耶。”念完之后,环顾室内室外,皆成“清凉国土”。

  避暑读什么书最佳?叶梦得卖了一个关子:“因日取所喜观者数十卷,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这凸显了他的阅读量之大、阅读类之多。叶家原“藏书三万馀卷”,“靖康之难”后“所亡几半”,南渡后因居所狭隘,没多余空间存放书籍,结果“雨漏鼠啮”,所藏之书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他当年夏天搬出来晒的书,20天才能粗读一遍。叶家父子视暑天读书为雅事,每晚都喝三杯自制“扎啤”,兴奋地说:“读书避暑固是一佳事,况有此酿。”

  其实,叶梦得父子盛夏此举还是“抄袭”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欧阳修读书避暑钟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到暑天,邀朋呼友光临他建在扬州的平山堂论诗谈词之余,就玩“击鼓传花”游戏,“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馀朵”,插在百余个盆中,摆放于宾客之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通常玩到深夜“载月而归”。为此,欧阳修还兴奋地作诗云:“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销磨酒百分”。

  有生活情趣的苏东坡“读书消暑法”更是别具一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到酷暑,苏东坡每天早上起来后,“不招客相与语”,必出门造访他人,且所造访者不分贵贱贫富,“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遇到不会讲故事的,他“则强之说鬼”,并告诉对方“姑妄言之”。于是,没有不喜欢跟他聊天的,且“皆尽欢而后去”。

  苏东坡避暑不仅喜欢听“聊斋”,也酷爱话“封神”,并上当受骗两次。1086年,一个自称经常与后晋水部员外郎、修道成仙的贺元一起玩的骗子乔仝告诉他,时年150多岁的“贺神仙”很想见他。苏东坡大喜,并从羞涩的囊中摸出二十缣钱相送,还一口气写诗五首相赠。之后,骗子乔仝“讫不复见”。

  晚年,苏东坡经王黎引荐又遇到一个名叫姚丹元的骗子,这个骗子本名叫王绎,是开封城一个“富二代”,因不肖,被父赶出,他便装成道士四处行骗,吹嘘自己道行了得。东坡“尤奇之,值以为李太白所作赠诗数十篇”。

  与情趣盎然的苏东坡相比,王安石读书避暑便显得沉闷乏味。屁股像长了刺的王安石“非卧即行”,晚年居南京钟山的谢公墩,夏天“每食罢”,就带上书、骑着小毛驴上钟山,“纵步山间”,累了找一块有树荫的地方倒地就睡,往往太阳下山才归,并“率以为常”。

  相比之下,同样喜欢到山水间清净度夏的中唐名相裴度就讲究多了,他盛夏“山居七年”:每天“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盛夏去野外避暑,途中中暑咋办?宋徽宗崇宁年间的一个暑天,在书局“打工”的叶梦得,亲眼目睹一马夫骑马飞奔到书店,“忽仆地,气即绝”,众人急忙用“五苓大顺散”施救,却无疗效。眼看已过最佳抢救时间,同事王相取来一头大蒜,与路上铲来的热土一起碾碎,加之干净的水搅拌,过滤渣滓后,撬开马夫的牙齿灌了进去。不一会儿,马夫苏醒过来。到了傍晚,他就骑马回去了。叶梦得记下了这个“医方”:“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四库全书》称,叶梦得所记录和叙述的内容真实性强,“足资考证”。

  失去了深度阅读和精神指引的人们只能在现代城池中困顿,却不自知。技术的发达总令我们失去了自己精神力量的强悍,盛夏整天呆在空调室里身还热、心难静。叶梦得的“读书避暑指南”无疑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总有凉爽相伴。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