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热闹的书与寂寞的书
2019-08-28 11:3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仲利民

  参加一个读书征文比赛,拙作意外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600元购书券。觅一个闲暇的日子,去指定的书店选书,出乎意料的是,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竟无几本合意的书。我喜欢有独到见解,甚至耳目一新的作品,书架上多的是“跟风书”“市场书”,让我有说不出的郁闷。同行的友人劝我随便买些,反正是免费书券。我没同意。既然没有吸引我的书,买有何益?我的书架上书已够多了,我需要能对灵魂震撼的作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热闹书籍。我去了不远处另一家书店,自己掏钱购买了几本有些落寞地藏在角落里的书。

  现在市场上涌出的新书像涨潮的波浪一样,层层叠叠。看着那些热闹的书,我想起了老作家忆明珠先生。他曾经把自己喜欢的文章结集印行几百册,分赠给朋友、知己。以忆明珠老先生的名气,他的书不会太寂寞,但是老作家自己选择了寂寞,因为他是能够善待文字的人。

  有一回,我在某旧书店淘得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刘绍铭随笔作品集《情到浓时》,内容涉猎广泛,文笔风趣、幽默,颇有香港作家董桥之风。书的封面虽然有些破损,仍令人欣喜不已。还有诗人王小妮的散文集《手执一枝黄花》是我寻觅多时不得的书,居然在一次购书时,从仓库的旧书堆里淘出来,灰头土脸的模样令我心疼,好在轻轻地掸去灰尘就让它恢复了俊秀的面容。

  很多时候,我喜欢去一些街头巷尾略显寂寞的书店,买一些寂寞的书,但总能够在这些寂寞中找到心灵的知己。不像那些热闹的排行榜上的“畅销书”,一阵热闹过后就销声匿迹,再也无人提起。而那些寂寞的书,却总会让人怀着景仰的心情在思想的指引下一路寻觅,一旦得遇,就像久别的知己重逢,再也不愿分离。我的书架上就躺着许多这类曾经寂寞的书,只是到了我这里,它们就不再寂寞了,书架上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早就列队欢迎。相反,那些热闹的书却遭遇了我的冷脸。我所在的小城有一次举办文艺活动,会后赠我几本市场热销的书籍,当时居然我连翻看下去的心情都没有了,把书丢在会场就匆匆离开了。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书”只配化作纸浆。这是多大的浪费!

  我自己的书稿在出版社出版,封面不愿弄得招蜂引蝶,尽量简单素净。内容也是自己想说想写的道理与看法,不想取悦他人;拒绝一切吹捧与虚假的荣誉,让文章自己找寻真正的知音。大多时候,我的书连名家推荐也会省略,打开书看看,喜欢就买,不喜欢放下等知音来寻!我宁愿寂寞地等待读者的选择,也不愿媚俗地“挂羊头卖狗肉”,让真正的读者从我身边逃跑。码字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出版滥竽充数的书,是一种恶俗。

  热闹的书自有热闹的道理,也有喜欢热闹的人去捧场;寂寞的书却有一种风格,冷眼旁观着世间的风景,等待良人的恩宠。让热闹的书自去热闹吧,我愿在寂寞中寻找慰藉灵魂的知音并静静地等待着前来寻觅的知己。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