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别愁白了头,愁掉了性命
2019-12-06 09:23:00  来源:检察日报

  说到多情,可能我们会立刻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仿佛看到潇湘馆中那位每日“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林姑娘的倩影。是的,连看到地上的残花落瓣,她也“由不得感花伤己”,“哭得好不伤心”,谁能不说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缠绵的人呢。

  是否确有黛玉其人,我想也许只有曹雪芹知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上像黛玉这样多情、多病以至死得过早的人,却不乏其例。

  西汉初年大散文家、大辞赋家贾谊,18岁已经才名闻于全郡。他的很多文章情思腾涌,气势磅礴,读来撼人心魄。但是,少年得志的贾谊,在遭到权贵排陷、远谪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以后,他的精神崩溃了。一天,一只鵩鸟飞进他的房闲,停在坐几上。鵩鸟,当时是被认为不祥之物。于是贾谊就疑心自己快要死了,从此越加悲观失望。后来梁怀王骑马掉下来摔死,他自伤失职,经常白天黑夜痛哭。过了一年多,他就在这无节制的哀伤中死去了,年仅33岁。

  唐代诗人李贺,7岁时即“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一代文坛宗师韩愈、皇甫湜曾一同亲往拜访他。但他21岁入京应进士试时却遭到了重大挫折——封建时代有个避讳的怪规矩,他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与“进士”同音,于是与他争名的人就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搞得他进不得考场。盛年得意、正以远大自期的李贺遭此坎坷,一下子灰了心。他的诗中说:“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都是陷于绝望的反映。这以后,他常常梦中哭得醒来,常常想到死,诗中常用“死”“哭”“泣”“泪”等字,惨然透着一层鬼气。在这种心境下,“诗鬼”李贺只活到27岁。

  清初诗人纳兰性德也是聪颖过人。他的词清新隽永,直抒胸臆,独成一家。可是当他以少年英姿步入社会之际,却遭到了两桩不幸。在他19岁中会试这年,与他恩爱极深的妻子卢氏夭亡了。为此他哀感悲伤,常常梦中哭泣,结果得了一场大病,误了当年的殿试。由于他是权相明珠之子,22岁中进士后就被康熙皇帝选为近身侍卫,有心要培养成为朝廷的梁柱。然而对他来说,森严枯寂的宫院无异窒息自由的牢笼,常年跟随皇帝出巡的生涯即是磨灭青春的锁链。他如痴如醉地渴望回到活泼泼的人世生活中来,和亲友团聚,和情人厮守。他的词大都写的离愁别绪,经常使用“悲”“泪”“伤心”“断肠”一类字眼,笼罩着一片凄清婉恻之气。他也常常想到死,于是多病,死时才31岁。

  乾隆时著名诗人黄景仁,翁方纲称其诗“沉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他一生为贫病纠缠,举债度日,“衣裘为医药质尽”。他的诗豪宕感慨,大都愁云密布。春雨、秋风、雁鸣、子规啼,固然都会勾起他的哀愁;就是登临黄鹤楼,面对浩荡江水,他也觉得“滔滔江水不胜愁”。过梁山,他耳中的芦管是在呜咽。他死时35岁。

  嘉道时期的项廷纪,人称“古之伤心人也”。他在其《忆云词稿》序中说:“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又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当沉郁无聊之极,仅托之绮罗芗泽以泄其恩,盖辞婉而情伤矣!”足见其空虚与伤心之至。他死时仅38岁。

  这样的例子还是少举吧,莫让古人的愁云在我们的心中遮上阴影。不过从他们身上,倒可以使我们获得某些启迪。

  他们的身世经历多不相同:贾谊荣任显要,李贺为王族后裔,性德门阀崇隆,项廷纪家道豪富,只有黄景仁一人贫穷无归。但他们都有才华,有抱负,多情,敏锐,深沉。他们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面前,意志瓦解,失去了生的希望。因而多愁,多病,过早地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多情自古原多病”,是纳兰性德《虞美人》词中的一句话。其实,多情未必多病。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都是感情丰富、热气蒸腾的,他们中很多人也都健康长寿。只是多情而不能自持,那才多病。纳兰性德指的当是最后一层意思。

  古代医学典籍《素问》要人们做到“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管子》也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不要总是怒这怪那,忧愁恼闷,不要放纵着自己摧残自己。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