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能看到自己的人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你会改变什么吗?”当已经知道后续人生存有巨大的遗憾,你是否能鼓起勇气,拥抱那个残缺的未来?
关于人生,一直有个普遍性问题,那就是既然人一定会死,那么为什么还要活着?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荣获1998年星云奖与斯特金奖的短片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和其延续性电影《降临》,也许能带给你一个悬念迭起又深度思考的解答维度。
影片以外星人驾驶12艘违反重力学的飞船同时降临到地球的12个地点展开,沿用了原著小说的单叙事点、双故事线的叙事方式,以语言学家路易斯的视角,贯穿独特文艺气息的镜头语言,并行且夹杂讲述着其拯救地球和女儿一生的故事。
基于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好莱坞式特效与世界格局的融入,却又不依赖于单一构筑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将极具神秘色彩的文字作为相遇沟通的通道进而诱发对时间与生命的科幻探寻,此第一类接触题材电影独具匠心、犹如清流般新颖。
宇宙范围的“巴别塔效应”系本片的背景——各个国家和文明对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解释大相径庭,加之缺乏相互理解,集聚的恐惧和偏执致使全球战争一触即发。而“七肢桶”此行的目的,却仅是与人类沟通以达到3000年后的自救。影片展现的局部出现的宗教狂热,暴跌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地区冲突的加剧与暴乱的发生都在不确定的隔阂面前暴露出人类社会出奇的脆弱。
极具新意的是创作者创造的“七肢桶”那隔着屏幕显现又随之消失的氤氲文字——形如中国书法及水墨画于一体的写意绘画符号,不仅彰显了华裔作家的底色,更是将那象征着周而复始的泼墨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回到本片的两个核心表达,即语言影响思维及如何面对已知的人生。独立的语言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往往承载着当地众多的人文历史,亦造就了当地人不同的思维模式——小说引入的沃尔夫假说概念奠定了本片的理论基石。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声音与符号,其根本在于世界观本身。片中,与人类的线性思维不同,“七肢桶”的语言和思维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列并举式的相互交融,掌握即能站在时间维度之外,打破时间线性的逻辑链条,洞悉时空的奥秘。
而关于如何继续已知的人生这个话题,我们自出生那一刻起便已面临——毫无例外地注定着历经数十载生命而必然走向死亡。影片中,路易斯经历了女儿早逝的悲痛,却不能抹杀她和女儿相处十几年来收获的喜悦,两者独立存在、不互为消抵。而路易斯的丈夫伊恩因无法承受丧女之痛而选择离开,则反衬出了路易斯在具备双重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对立情感共存。片中渗透的非零和博弈,凸显的是人性中宿命般忧伤的弱点与“过程永远比结果有趣”的直面生活的勇气。
通过观赏这样一部充满哲学思维的电影,不知道能否为我们打开那原本既定人生的时间闭环?既然终点早已注定,何不发自内心去拥抱旅途中的每分每秒和沿途风景,进而感受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