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向阳而生
2021-02-01 16:00:00  来源:检察日报

  “有的人一直在阴影里,得不到阳光照耀。有的人置身炽烈阳光里,得不到阴影躲藏。”电影《阳光普照》中运用了大量的二律背反隐喻性视觉符码,将华语家庭伦理片一贯主题的父子关系娓娓道来。

  影片讲述了一个很“惨”的家庭,这种“惨”源自于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阿文一家先失去了他们叛逆的幼子阿和——阿和被关进了少年收容所,而后又失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长子阿豪。阿和出狱后,父亲阿文表面上不接受一个“失败”的儿子,暗中却一直守护着这个“失败的儿子”,因为这已是他的唯一。为了保护阿和,阿文甚至不惜亲手杀死了因为当年恩怨而频频纠缠阿和的菜头。

  电影通过描写悲剧家庭涓涓细流般的生活,在平凡和琐碎中,一步步寻找和追问酿成悲剧的原因,而并没有给出和解的答案。似乎,也不需要答案。

  影片的整体风格延续了导演钟孟宏一贯的冷峻、黑暗又不乏温暖的特点,将看似矛盾对立的元素组接融合,形成了间离的效果,叙事风格上的反差、隐喻、断裂呈现出二律背反美学。“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一个人的阳光与另一个人的黑暗是并存的,换言之,影片喻示一个人的阳光是用另一个人的阴暗来进行交换。阿和过得好时,菜头因为帮他出头导致坐牢;阿和被人关注需要时,光芒万丈的阿豪先消失,阿和奔跑着获得自由是因为阿文帮他撞死了菜头。除此之外,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人物的两面性也最大程度体现。

  《阳光普照》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之间的羁绊,但着力点却是极端的反差。一层底色是摄影的明与暗,主题上的阳光和阴影之间的反差,另外一层底色,同时也是人物自身命运转变带来的反差。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在和自己较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阿豪是逃离了自己的身份,阿和是摆脱了自己的过去,父亲则是和自己妥协。这正如昼夜交替,永无止境般,让人唏嘘不已。

  这种反差着力表现在视听语言方面,呈现出间离的风格。影片开场,导演运用一个跟镜头让观众随着阿和与菜头进入电影,伴随着舒缓的主题音乐旋律,一句“他坐在那里!”猝不及防地呈现黑轮被砍手的段落。镜头切到菜头正面中近景,然后特写落在沸腾的火锅里的手,音乐却依旧清新舒缓。不平凡的开场,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呈现出本片最大的反差美学特点。声画对立的蒙太奇,贯穿了整个影片。

  影片镜头画面中强光的使用大多与阴暗对比进行,同时也具有暗示情节、解释说明的作用。阿文在讲述完杀害菜头真相后的逆光使用,那一刻阳光普照万物,却唯独没有照到他的身上——他的选择让自己永远处在黑暗中,让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苦难。阿和“送货”结束逃回宾利车的路上,一道强光让人感觉阿和的生活曙光乍现,好像马上就能永远摆脱阴暗的勾当了。第二次强光的运用是在雨中阿文开车撞向菜头,闪电的强光照亮了菜头的脸,这是他少有的“高光时刻”,却当场送命。两处强光的运用,前者是暗示着事情的发生,后者是解释说明,两次出现也重合了事件的时间线。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时也曾是造成悲剧的加害者;每个人都亏欠着身边的人,最终都不得不进行弥补和偿还。阿和在片中亏欠“别人”的最多,从辅育院出来后一天打两份工拼命工作对小玉和孩子进行补偿,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还给菜头,他不得不铤而走险用又一次犯罪来弥补菜头。直到他多年后偶然遇见失去了手掌的黑轮,看见对方陷入怎样的境地,他体验了失去手掌的痛感后才真正懂得悔恨曾经的罪过。而他与父亲阿文的隔阂,始终都在那里。

  在大众的普世价值中,黑暗似乎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我们从小接受到的就是那些积极正面的标语口号,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曾经成为童年时代深刻的旋律记忆。老师在教“失败”这个词时,也不忘记在后面补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缺乏一种声音,一种给予跌倒的人关怀的声音;我们缺乏一种坦然,一种接受失败的坦然。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人生而具有光明与黑暗的两面,一旦我们开始懦弱,就会想起“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还有“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然后你要“把握时间,掌控方向”。一旦内心中隐藏的黑暗情绪无法消化,我们就会手足无措,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是否都会变成阿豪?对于弟弟阿和而言,是否只有我们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不优秀的孩子甚至都不配成为父亲承认的孩子?即便残缺如此,我们面临人生的深浅沟壑,只会自己缝缝补补,痛彻心扉之后伤口愈合又绽开,周而复始。

  借用苏牧老师的一句话:“哲学上讲世界是均衡的。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好’与‘不好’,就像白天与黑夜同在。所以我们每个人得意的时候,得到‘好’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同样,当你遇到困难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要咬住牙。一个大的‘好’正在向你静静地走来。”

  愿每个人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向阳而生,也愿我们接纳自己的残缺,接纳我们跌倒之后不得不有的痛彻肺腑。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