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生命故事:大草原动物的情感与哲思
2022-08-12 17:33:00  来源:检察日报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远处是乞力马扎罗山

《塞伦盖蒂》海报

  孤独的母狮卡丽带着孩子无法捕食,难以拖动硕大的斑马只能便宜了鬣狗;面对大小合适的疣猪时,体力过半的她也无力捕杀,甚至还遭到来自疣猪的嘲讽——威风的兽王也有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时候。狒狒拉飞奇还没来得及获得异性的芳心,却要眼睁睁看着爱人被草丛里的蟒蛇缠死,当其他的狒狒四散而去,只有他冒死尝试营救……

  纪录片《塞伦盖蒂》将镜头对准塞伦盖蒂,这片浩瀚、荒蛮的非洲大草原,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的野生动物族群。纪录片团队将摄像机伪装成“动物的同类”,借此打入动物内部,因而得以近距离拍摄到它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草原清道夫”秃鹫象征着智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动的头脑,它们长年在草原上空盘旋,寻觅濒临死亡动物的气息,待其真正死亡后才将它们食入腹中,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这让大草原上的生命故事充满着情感与哲思。

  1.

  “塞伦盖蒂”在马赛语中意为“无边的平原”。“地球上如果有一个地方依然朝气蓬勃,动物可以自由驰骋,时间仿佛停顿,这里就是塞伦盖蒂,野生动物最后的栖息地”。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狮子王》真人版的拍摄,我可能闻所未闻地球上还有这么一片净土,没有喧嚣的人声,没有孰是孰非的争执,没有钢筋水泥森林的压抑,这里空旷、荒芜、野蛮,一切遵循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生生不息。

  不同于以往以人类为中心带有科普性质的《动物世界》,《塞伦盖蒂》选择以动物为主体,讲述这片大草原上狮群、鬣狗、斑马、猎豹、大象、狒狒等八大野生动物家族的故事,片中主角都有名字、家族历史、社会关系,通过它们的生存与成长、悲欢与离合,展现了塞伦盖蒂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在这场以生命抗争为主基调的纪录片中,注入了关于爱、责任和生命的思考,每一帧画面都生动、细腻、温情。无论是旭日东升时草原上的朦胧薄雾,还是夜幕垂临后的夕阳如血,草原上的一切,树木、荒石、池塘,似乎都蒙上了神秘而动人的面纱,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塞伦盖蒂,动物像人类一样具有“爱恨情仇”。比如母爱的伟大,做了母亲的雌性动物在任何时候都将幼崽放在首要位置,形单影只的母狮卡丽始终带着幼崽觅食,当它把辛苦觅得的食物带到孩子们面前时,发现豺狼虎视眈眈,不得不带着孩子逃走;雄狮杀死了它的孩子后,它愤怒地嘶吼、绝望地抓狂,此时我看到的分明不是百兽之王,而是一个会哭泣、会心痛的母亲。鬣狗母亲为了女儿活下来,向狮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母亲尸体面前,女儿低声呜咽徘徊不前,真正明白了“女王”所必备的素质和代价——成长如此残酷,一夜间就从撒娇承欢的孩童成长为背负族群使命的领袖。一向以冷血著称的鳄鱼妈妈,每次都以杀手面目出现,但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却小心翼翼地将破壳的幼崽一个不漏地装进它的血盆大口中,再带到静谧的场所耐心养育……这动物并非只有兽性,爱和被爱在动物身上也同样存在。

  动物真的像人类一样具有情绪、情感和思想吗?镜头面前展现的到底是人类对动物的臆测还是真实的存在?对此,科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1872年,达尔文最早对动物情绪进行研究,他将情绪定义为特殊环境中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通过观察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达尔文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情感具有相似性。但此后100年,这个观点受到人们质疑。不过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借助伦理学、神经生物学、内分泌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证实,一部分动物能表达出和人类同等的情绪,像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和人类大脑结构类似,运作方式也类似,从它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可以推测出它们存在处理感情的机制。

  2.

  鬣狗、大象家族遵循着雌性作为首领的传统,在族群面临生存危机和生命危险时,这些被挑中的“女王”必须在迎战还是逃生的两难时刻作出选择,而她们常常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带领族群走出困境。其实,大多数群居哺乳动物的首领是雄性。从进化角度看,自然选择身强力壮的个体作为领袖。2018年,有科学家调查,在76种表现出领导能力的非人类哺乳动物中,斑点鬣狗、大象、虎鲸等7种动物在冲突、觅食或旅行中由雌性负责,它们中的雌性具有比雄性更强壮的身体、更长的寿命,她们通过指导族群食物收集、战争冲突、群体迁徙等奠定了自己无与伦比的族群地位。

  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的很多作品中,将雌性首领决定族群生死存亡的智慧和勇敢描写得淋漓尽致,其中《象母怨》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两个象群争夺领土权,所有成年公象都参与到一场残酷无比的战斗中,最终全部阵亡。之后,“女王”采用了结盟、处理犯罪亲生儿子等手段阻止战争,带领象群在绝境中繁衍壮大。纵观人类发展史,远古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担任食物采集、家畜饲养、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的主要工作,占据社会主导和支配地位,这样的生活模式延续了几万年。

  塞伦盖蒂最壮观的景象是食草类动物的大迁徙,这是生存和死亡的神奇冒险。每年的7月至10月,大约有100多万只角马、斑马、羚羊组成雄伟大军,开始从塞伦盖蒂迁徙至马赛马拉;10月以后,动物们又从马赛马拉回迁至塞伦盖蒂,老弱病残在这场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中被淘汰。

  电影《狮子王》中辛巴问父亲:“为什么我们要吃羚羊?”父亲回答:“这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家园,这里的生命生生不息,它们吃草,我们吃它们,最后我们的尸体腐烂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的生命。”塞伦盖蒂大草原的故事正印证着这句真理。物种的生存、杀伐,彼此的依赖与对立,让大自然保持着微妙而永恒的平衡。在旧生命消亡的时刻,新生命呱呱落地。瞪羚、角马幼崽只要一落地,5分钟内就挣扎着站了起来,并学会了奔跑。在瞪羚和猎豹的角逐中,你会惊讶地发现,瞪羚奔跑速度竟能快过“短跑之王”猎豹,从豹口逃生。

  正是对塞伦盖蒂的观察与研究,科普大师肖恩·卡罗尔在《生命的法则》写道: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等级,最低等级的生命系统是细胞,越往上就越复杂,依次是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不同等级的生命系统给我们的印象往往完全不同。世间所有生命系统不论体型大小,都受到一条相同法则的制约,也就是“生命的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是稳定存在的。这种稳态保证了生命体受到巨大外力冲击的时候仍然保持完整,不致面临被损坏、被肢解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就是适用于地球上任何生态系统的法则——“塞伦盖蒂法则”。

  生存与死亡,分分钟钟都迫使塞伦盖蒂的动物要具备更快的速度、更强的体魄、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使族群优胜劣汰、生生不息。

  3.

  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为什么要如此年复一年,由南至北、再由北向南,长途跋涉3000公里,跨过危机四伏的沼泽、峡谷、滩涂,冒着葬身食肉动物之口的风险进行大迁徙呢?这是草原气候决定的。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塞伦盖蒂大草原充足的雨水为动物提供丰足食物,而到了5月中后期,随着旱季来临,草原资源枯竭,食草动物不得不为了追寻水源和青草迁徙到马赛马拉。到了10月,雨水又重新恩泽塞伦盖蒂,大草原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动物们再回到这片草地上。

  尽管迁徙途中要跨过危机四伏的“死亡之河”马拉河,世界上最凶狠的尼罗鳄即潜伏在此,它能让迁徙的食草动物有去无回,但是如果待在原地,草原的干旱也会让它们在原地渴死。是以死相搏寻求生机还是坐以待毙?求生的本能给出了答案。其实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在挫折和坎坷面前,有的人选择鸵鸟式的逃避,有的人则选择抗争和拼搏。

  活下去,不顾一切地活下去!生命在艰难困厄面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角马在尼罗鳄口中拼死挣扎,不愿屈服的斗争精神让它摆脱了“死亡之吻”;狮群在饥寒交迫时展现的奔跑速度、完美扑咬和团队作战智慧,让它们逃脱了死神的阴影。除此之外,动物们还会经历食物短缺、大火、大旱等自然灾害,活着的每分每秒都要耗尽全部气力,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活下去!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激烈地争斗获得饱餐后,惬意地躺卧在树荫下,梳理自己的毛发,所能享受的这片刻欢愉——这,或许让他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整部纪录片配合着非洲粗犷而悠扬的鼓点背景音乐,让人观片的同时感到心灵的激荡,对那片充满生机和野性的大草原充满无限向往。音乐声中,鸵鸟翩翩起舞,不得不说,他们的舞姿是大自然中最具美感的了。放眼望去,大自然的雄浑与无际,更让人深深陶醉。《塞伦盖蒂》的画质是顶级的,配乐是史诗级的。

  肖恩·卡罗尔认为,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动物的地位并不平等,关键物种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们的影响会向下延伸至更多的营养层级;然而每一个物种都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有遵从生命的法则,才能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维系生命的延续千年万年。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