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清风苑杂志社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杨恒金撰写的《这是我的终身责任》荣获三等奖。
这是我的终身责任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检察官。自1997年8月起,我担任过7年江都市(现江都区)纪委派驻市检察院纪检组组长,2001年5月起还兼任院政治处主任,两副重担一肩挑。
任职期间,我与院党组紧密配合,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检”的方针,注重教育,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狠抓检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违法违纪零记录的好成绩,保证了各项检察职能的正确履行,促进了检察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市检察院以及扬州市委政法委的肯定和推广。
由于工作需要和制度规定,我先后卸任纪检组长和政治处主任,退居二线直至退休。说实话,退下来后我一直眷念着过去那种工作状态以及和检察干警在一起的时光,因为我热爱纪检和政治工作,与干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职务有任期,责任无时限。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下来后总想着再做点有益于检察事业、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事情。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发挥我做过纪检及政治工作的优势和喜欢动动笔杆子的特长,围绕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多写些文章,以对检察干警乃至全体党员干部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为反腐倡廉、端正党风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2008年以来,我在扬州晚报、江苏法治报、检察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和正义网、中国廉政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检察文艺网、省市检察网等媒体发表关于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文章40余篇。其中散文30余篇,小小说、微小说10余篇。
我撰写的文章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弘扬前辈的传统美德。比如《我帮检察长买菜》《老主任的“三件宝”》等,写的是老一辈检察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廉洁自律的故事;《岳父的礼物》《碗外的饭》《桑树条儿从小扼》《父亲的聘书》《父亲的账单》写的是前辈们言传身教、传承家风的故事。二是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比如《那晚,我热泪盈眶》,写的是我观看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后的感想(该剧以原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为原型拍摄);《检察战线显英姿》写的是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一等功的我院原民行科长周晓琴的先进事迹。三是写我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比如《用心度人生》《痴情检察》《己正何惧他人评》《屋后那片竹林》等,用我的“宁可平平淡淡度一生,绝不贪贪沾沾过一日”的人生信条感染别人,用我的“至爱亲朋可以得罪,神圣法律不容亵渎”的处事原则启迪他人。四是揭露和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以反面教材警示世人。比如散文《愿“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越来越少》《贪吃的小鱼》;小小说《“尊重”》《后备厢》《手足口病》《外块》;微型小说《霉烟》《惯例》等。
可能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我写稿一般都利用晚上的时间。虽然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有时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我还在电脑前动脑筋、敲键盘,但当我的文章见于报刊或者网络媒体,昨日的疲倦便被驱散,心中感到无比的快乐。
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5篇文章在省、市、区获奖,有4篇文章收编入书,还有多篇文章被数家网站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共鸣,扩大了宣传、教育和预防效应,同时也体现了我的劳动价值。《我帮检察长买菜》一文,收编于省检察院纪念检察机关重建30周年优秀征文汇编《辉煌的历程》一书,并在扬州市检察院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征文中获得一等奖。我参加的“太仓港杯”法制微博小说大赛作品《霉烟》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入《情与法》一书。我写的《碗外的饭》,在市、区两级文明办和新闻单位举办的“寻访好家风”征文比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中国文明网、江苏文明网和扬州晚报等媒体分别予以发表。扬州晚报编辑的《家风故事》一书,还将我的这篇文章收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文明办和扬州晚报给我颁发的奖品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我的座右铭“不吃碗外饭,生活才安宁”,墨宝系扬州著名书法家叶枫所赐,十分珍贵。散文《屋后那片竹林》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后,正义网、中国廉政网、中国检察文艺网以及甘肃、德州、晋城、晋中、常州等地的廉政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近几年来,围绕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我写了一些文章,尽了一点宣传人、教育人、警醒人的义务,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褒奖,许多同事和朋友也为我点赞。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个曾经的纪检人,做了一点职责延续之事,丝毫不足以骄傲自满。反腐倡廉、端正党风,任重道远,为此而鼓与呼、扬与挞,我将视为终身责任,一如既往,奋力而为。
文字:杨恒金 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