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40年检察情 | 检痴
2018-07-13 15:51:00  来源:扬州检察院  作者:杨恒金

     我是一个检察老兵,热爱检察事业,与检察有着割不断的浓浓痴情,人家送我“检痴”雅号。下面就讲讲我的故事。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根据修订后的《宪法》,恢复重建检察机关。新中国的检察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恢复重建时的江都县检察院(大楼前的小房即为检察院,左一为杨恒金)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11月1日上午,在我原供职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和秘书科长与我谈话,说检察院恢复重建,县领导经研究抽调我去参加筹建,主要担负文秘工作,希望我勤奋努力,不要辜负领导的期望。当时,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感到很茫然。因为我从乡镇选调上来才两年,脚跟还没有站稳,又要去一个新的单位。但作为一个要求进步的青年,我什么要求也没提,便从主任手中接过调令。我相信这么一句话:“是金子,放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尽管我对检察工作一无所知,我要去的地方一无所有。

    第二天上午,我怀揣组织部的介绍信,来到县公安局大院,到大院西侧挂着“检察院”三字小招牌、新砌的两间红砖青瓦小屋,向检察长报到。这时我才知道,筹建检察院“搭台唱戏”的就三人:姜检察长(原任县财政局长)、老张(法院调来)和我。

    开始那半个多月,我一边与公安局商榷借用办公室事宜,一边接待陆续来院报到的干警。大约两个月以后,院里人员增至八、九个,设有办公室和刑检科两个部门。办公室有三人,从公安局调来的杨股长当主任,老张管行政事务,我当秘书兼会计。自那时起,我的工作内容逐渐多了起来。公文起草、文书打印、经费支出、编发简报……还要陪着检察长到县里找领导、跑部门,落实建造办公楼、解决交通工具等事宜。一天到晚挺忙的,几乎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节假日也不休息。不过,那时年纪轻,有朝气,也不觉得累。

  渐渐地,我的工作不断取得成果。《认真审查技术鉴定,避免一起错捕案件》是我在《人民检察》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两项指标双层考核,择优晋升干部》是我被《检察日报》采用的第一篇新闻报道;《浅论检察机关结合办理经济案件开展综合治理》是《江苏检察》杂志刊登我的第一篇调研文章;《关于看守所检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几点做法》是我的第一篇也是我院第一次在最高规格会议上(全国十二省市区)的经验介绍……有了这些“第一”之后,每年我都有不少稿件见诸于报刊或省市院的简报。所有这些,既宣传了院里的工作成就,也体现了我个人的工作价值。每每看到自己撰写的文稿被录用,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江都县检察院在中国农业银行江都支行设立检察室(左一为杨恒金) 

      1982年5月,县委组织部的一纸通知,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县里为了培养年轻干部,从县级机关和乡镇遴选一批优秀青年,集中培训两个月,然后通过考试,选送至有关高校学习,毕业后回县里另行安排工作和任命职务。我是组织上推荐的人选之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若服从推荐,参加培训考试,上大学是极有可能的,今后也可能会“从糠箩跳到米箩”,命运改变,前途无量。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确有一点躁动。因为检察院重建不久,各方面条件确实很差,与有关部门、单位相比,有天壤之别。五六人挤一间狭小办公室办公;两三人合用一辆自行车下乡办案;卖旧报纸积攒下来的钱亦用作公务接待;青年干警谈好了对象苦于没房迟迟不能结婚……我的宿舍也仅七八平米,床顶放衣箱,床底放鞋盒,床头放书本,走廊上烧饭,书桌上用餐,妻子带着女儿从乡镇来看我,睡觉都成了问题。

    但我回过头来,想到检察机关崇高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想到检察机关内部的良好风气和在社会上的较高声誉;想到自己的工作如鱼得水,本院及上级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想到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同事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打消了参加培训迎考的念头。

    我把思想向检察长作了汇报。检察长是个爱惜人才、注重培养干部的人。他尊重我的选择,鼓励我说:“小伙子,好好干,检察工作大有可为,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相信你会干出名堂来的。”从此,我象吃了秤砣似的——“铁”了心,挡住一切“高官厚禄”的诱惑,发誓要做一辈子检察人,再苦再累也心甘。

    两年过后,经过我放弃的那个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培训和大学深造,有人在机关当了局长、主任,有人到乡镇做了书记、乡镇长,我却仍是个中层干部。朋友、同学相聚时,偶然提起这段往事,说我吃了亏,问我是否后悔?我执着地回答他们:“人各有志,在短暂的一生中,如能碰上自己喜欢并努力去做的事,便是大幸,生命也因此才有意义。至于职务,可遇不可求。努力做好工作是我的事,提拔不提拔是组织上的事。”

    三十五年来,我做过秘书,当过办公室主任,也扮演过纪检组长、政治处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等角色。不管干哪个行当,好象都有一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劲头,非要出点成果才行。我当办公室主任时,经常有通讯报道、调研文章在省市获奖;我担任纪检组长期间,注重教育、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总结的《建院以来违法违纪零记录》经验,被省市检察院推广;我做政治处主任时,创建了《一岗双责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百分考核机制,队伍建设走在了全市检察机关的前头;我在党总支书记任上,创建的“五必访五必谈”制度,对全市检察机关和全区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

    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我所负责的部门乃至整个院先后多次受到上级检察机关和党委政府的表彰。我个人获得过“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为单位增了光添了彩。2008年,我还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检察荣誉勋章。固然,我不看重什么荣誉、奖励,只在乎工作快乐、生活充实,对得起检察官这个光荣称号。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想干事,有追求,就觉得年轮转得特别快。不经意间,到了2007年,也是我到检察院工作的第二十九个年头。4月1日,市委(1994年撤县设市)通知我退居“二线”(时任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待遇不变,可以少干事甚至不干事。我就象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突然停了下来,一时间很不适应。

    新任院领导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也知道我是院里的“元老”、“活字典”。没过多久,与我商量,要把编纂《检察志》的任务交给我,还希望我为检察文化宣传和廉政建设多做些事情。我二话没说,满口应承。此时,我的心理上得到了很大安慰。往后做的虽然不是一线的、前沿的事,但我毕竟没有离开所热爱的检察事业,“英雄”还有用武之地。

    当时,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退二线人员纷纷到企业兼职或变相兼职,另获一份薪酬。也有不少热心的同学、朋友,介绍我去有关企业和公司,均被我婉言谢绝。尽管我的家庭不那么殷实,每月还要还银行的房贷,但我信奉“不吃碗外饭,生活才安宁”这句话,坚持吃检察饭,拿检察钱,做检察事,增检察光。

杨恒金带领青年干警参加革命传统教育    

      几年来,我编辑制作了院里首部数码资料片《创建文明行业纪实》,为持续创建文明行业积累了资料,提供了经验;在院里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我独自承担起编纂《检察志》的任务,第二期“工程”刚完工,又接手了第三期;为促进检察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我已在检察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日报、扬州晚报、中国文明网、正义网等媒体发表数十篇反腐倡廉文章;为培养教育青年干警,我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写讲稿,《用心度人生》讲座使干警们得到了教益;我积极参加上级检察机关和区政法委、区文明办组织的征文和书法竞赛等文化活动,为院里赢得了荣誉……

    院门,一撇一捺,端庄稳重,象征着公正执法的“公”字。大楼,巍然耸立,国徽高悬,熠熠生辉。大楼四周草皮青青,绿树环抱,花儿争艳,环境幽雅,犹如镶嵌在区中心大道上的一颗明珠。这是我们检察干警的“家”,我深深地爱着她。

    在这里,我发扬了传统、坚定了信念;我倾注了热血、作出了奉献;我洒下了汗水、实现了价值。

    检察,我为之奋斗了一生;检察,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我与检察水乳交融,一往情深!即使我退休了,也将珍藏她,欣赏她,呵护她,展望她!(作者系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