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虚假诉讼的起点和关键是虚假诉讼的识别。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虚假诉讼线索中,检察官做到以下“四看”,可以帮助快速识别某案是否为虚假诉讼案件:
一看涉嫌虚假诉讼案件的结案方式是何种类型。实践中,比起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利用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作为虚假诉讼的结案方式较多。原因有二:第一,民事调解大多可以当天起诉、当天立案、当天调解、当天生效。比起其他两种结案方式,民事调解更能快速地达至虚假诉讼目的,迅速获得非法利益。第二,面对海量民事诉讼案件,为快速结案,对双方“手拉手”式的调解案件,法官一般对案件事实审查较少,当事人的虚假诉讼行为容易蒙混过关。在我院办理的王某欠孔某、许某等五人工资的虚假诉讼窝案中,全部都是调解结案。当我们仔细审查这五份民事调解书后,发现这五起案件全部同一天达成调解,同一天生效,调解协议的内容除原告名字不同外,其余都是惊人的相同;审查卷宗后,我们发现这五起案件有四件是同一天起诉,另一件稍晚几天,卷宗显示五张欠条的落款时间竟然也惊人的相同。另外,从欠条的书写风格来看,更像是同一人在某一时刻一次性写成,虚假欠条的可能性较大。
二看涉嫌虚假诉讼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大量司法实践表明,涉嫌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之间大多存在亲属关系,如兄弟、姐妹、姻亲关系等。所以,识别虚假诉讼案件线索时,到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大平台”等有关机关信息数据库查询当事人及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信息,是办案的必经程序。这为准确识别虚假诉讼案件提供重要参考。
三看涉嫌虚假诉讼当事人有无实质的民事权益争议。民事权益争议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关键因素,如果缺少实质的民事权益争议,则不能成立一个有实质意义的诉讼。实践中,审查涉嫌虚假诉讼当事人有无实质的民事权益争议是识别虚假诉讼线索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办案实践表明,大多虚假诉讼案件双方当事人不存在实质争议,即使有些争议也仅为迷惑法官敷衍之词,结合其他相关事实一般可以判断出来。如某案中,公司项目经理向工人出具工资款假欠条,工人起诉公司给付工资款,项目经理在庭审中仅对案件其他事实有所反驳,而对工人的身份、欠条的真实性等基本事实则未有争辩,法院判决公司支付工资,项目经理与“工人”的串通行为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所以审查一个案件是否有实质民事权益争议是判断一个案件是否为虚假诉讼的重要标准。
四看涉嫌虚假诉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的细微之处。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既然是做假,必会留下蛛丝马迹,这需要检察官细心审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每一份证据的每一个可疑之处,包括当事人庭审中的陈述、书证、物证等,从细枝末节中找到破绽。如我们曾经办理过扬州某机电有限公司因厂区拆迁打假借条,套取拆迁款的案件,该案中厂长赵某为打假官司,打了数份借条给自己的亲友。但是,检察官发现其中一张借条的落款时间为2015年2月29日。我们知道2015年并不是闰年,2015年的2月也没有闰日,即2015年的2月只有28号没有29号。这一细节加重了检察官的怀疑。其他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还遇到假欠条是用抬头印有某公司名称的便笺纸书写而成,但从借条落款的时间推算该公司当时并未设立,显然该公司的便笺纸也不可能被印制使用,这些细节可以加重对虚假诉讼的嫌疑。
其实,虚假诉讼案件的识别贯穿于虚假诉讼监督案件办理整个过程之中,有时有些疑点随着调查核实的展开会被去除,又可能会产生新的疑点,所以检察官的目光应不断地、无数次地往返于在手证据审查与外围调查核实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检察机关才能斩钉截铁地认定某案件系虚假诉讼案件,象征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才能出鞘。(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和控告申诉检察部冯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