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回忆回忆高考
2017-06-05 16:04:00  来源:扬州检察院  作者:徐蓉

   虽然一直都算不上是一个苦学的学生,幸好从小学到大学,每逢大考,我的运气都还算不错。

  1991年我参加高考,那一年17岁。班上的同学年纪普遍都比我要大1、2岁。初中的时候我颇为外向,担任过班长。到了高中却是越来越内向起来,可能与年纪小有一点关系。 

  初中以前,成绩一直稳定,文理科都很不错,参加过不少次学校组织的竞赛,中考前夕还参加过少年班的考试,那时我对理科抱着强烈的兴趣。还记得中考考试情景,心态似乎也颇为放松,有一门功课早早考完,我就在摆弄钢笔,结果将试卷弄污了一块,害得自己手忙脚乱地清理试卷。 

  分数出来,中考比江苏省扬州中学当年的录取线570分多了一分,571分。最后上的是江都县中学,是县重点中学。我被分到一班,一班可能是重点班,更注重理科。 

  我初次在外上学,没有人管束我,由于爱看课外书,有 “生年不满百”之恐慌,常常熄灯后点了蜡烛在宿舍赶着时间看闲书。到了高一下学期,我好像已经不是班里的尖子生。不过,似乎还是参加过一些物理、化学的竞赛。只不过那时候理科已经觉得不是学起来那么轻松了。 

  高二文理科分班,我选择了文科班。文科班考六门,语数外史地政。我还是爱看课外书,高二曾经被语文老师当场抓住,没收了课外书;成绩也忽上忽下地不稳定,特别是数学,一会儿考到班级前几名,一会儿岌岌可危。记得一次数学考砸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学业的危机,两眼抹泪地自我鼓励了一番。就这么到了高三。总体上,这时候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等偏上,并不是班里的前几名。 

  1991年的高考,之前是会有一场预考的,如果不能过线,学习了三年的学生会连高考的机会都没有。江都中学也是县重点高中,不过,预考还是会刷掉一批学生。 

  我只能说自己的运气不错过了预考,因为有成绩不错的同学没过预考。记得离高考不远,有一次数学考得极差,教数学的谭老师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有点忧心地对我说“如果数学再考成这样,高考怕不容乐观啊!”他的关心极大的鼓舞了我,所以至今记得。 

  高考对于学生的意义,当年要更重要一些,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你就是城市户口,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那时候大学生非常稀罕,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91年,雨下得厉害。高考的那几天,天气一点儿都不热,我记得自己一开始还穿了春秋外套,考着考着感觉有点热,就将外套脱了搭在椅子上。 

  第一门是语文,倒是一点儿都不紧张,好像和平时考试也差不多,虽然语文出来成绩并不高,这样轻松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下去。超常发挥的是数学,突然什么都会了,记得最后是一条大题目,答案可能是3、1,我一下子没算出来,蒙了个1、1/3,数字间的比例关系倒是对了。关键时候,也是可以大胆蒙一蒙的,哪怕蒙错了也比答不上强啊!最后120分的数学考了113分,算是很不错。历史、地理都比平常考得要好,历史可能还是年级最高分。 

  可能一直太放松了,考到最后一门政治时,我终于有点懵,选择题突然把握不准,就又改了改,大概将对的也改错了。出来只有60多分,比平时要少20多分。关于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其实印象颇深,许多次,我拿着课本笔记在学校教学楼正午的天台上,背得天晕地暗。 

  英文也不错,好像是90多分,满分是100分。六门课的总分513分。我报考的是外兼文,是当年外兼文全县的前三名,据说名字上了报纸。不过,我最终没有被第一志愿武汉大学外文系录取,参加了面试,可能是我的面试成绩并不好。 

  录取档案就流转到了苏州大学,母亲为我填报的财政税收此时学生可能已经全部招满,后来被录取到法学院,算是一个意外。苏州大学是一本,当年苏大非师范类的录取分数线是一本线488分。 

  似乎对人生意义重大的高考就这么结束了。对于当年所学,我只能说自己几乎遗忘怠尽。不过,高考检测的或许是一个人的智商,包括记忆、理解、判断,还有一种忍耐。当然,运气在其中似乎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总觉得,那一次的考试运气帮了我不少忙。作家李海鹏记录他的高考,似乎也一样,平时他英文很差,考试那天却突然全会了。 

  所以,所有的考生,请相信自己一定有好运。别紧张,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绩的!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