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清华有个约定
2017-06-08 14:35:00  来源:扬州检察院  作者:孙荣杰

     2001年我参加高考,当年江苏省高考改革,采取的是“3+X”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再加上文科(理科)综合。得益于高校扩招政策,当时的高考虽然已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毕竟重点大学名额有限,“粥少僧多”的尴尬让众多考生在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摔得头破血流。我是以617分的高考成绩、兴化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录取。提及清华,浮现在脑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莫过于上书“清华园”三个大字的二校门了。现在至今仍然还记得刚上高中时就入手买了一套名叫《走进清华北大》系列参考书,书的封面就印着二校门的照片。与清华的缘分,正是从这套朝夕相伴、陪我渡过三年高中生涯的参考书开始的,二校门也成了我眼中“清华”圣地的象征。从那时起,我就对清华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念和向往。而当自己梦想成真,有幸被录取进入了这座学贯中西、精英荟萃的地方求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校园四处寻找。最终在大礼堂前不远处发现孤独矗立的二校门,以顶礼膜拜式的心情围绕着走了好几圈。随后释然长吁——终于偿还了很久之前就欠下的一笔沉重宿债。

  众所周知,高考临考前学校都会组织几次模拟考试。特别是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对我而言,最后的模拟测试是自认为已准备得万无一失却被杀得惨不忍睹的一次考试,考得我差点怀疑人生,简直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我的考试成绩由原先年级第一的位置一落千丈,直接跌到了年级60名开外,才刚刚达本一线的水平。看到许多平时远不如自己的同学黑马般地冲在前面遥遥领先,对我的心理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这样天翻地覆的结果也把我推到了悬崖边,让我的清华梦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想。还好我有开明的父母和负责的老师,他们的开导宽慰使我重拾信心。冷静地分析此次考试“滑铁卢”的原因,与我近期心浮气躁和数学的偏科瘸腿有着很大关系。在距高考仅有四十多天的日子里,惟有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我深知,必须要尽快克服缺点,否则高考很有可能仍重蹈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覆辙。对此,我一方面心态上及时调整,平心静气,尽量放下一切与他人分数的比较与算计,专注地投入到复习当中的;另一方面复习重点上有所侧重,对薄弱学科数学采用“题海”战术,通过不停地大量做题练出手感。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说明,复习迎考的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着什么,更不是世界末日,只要能及时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向着心中的梦想执著下去,梦想成真的曙光终究会出现。  

  刚入校门就获知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犹言在耳。从清华法学院到扬州检察院,从本科毕业再到博士在读,一眨眼,却已十多年过去。经历了立业安家,结婚生子。可最终,我发现自己仍然离不开对清华的怀念,离不开那魂牵梦绕的二校门,离不开让我思绪万千的清华园。这期间,尽管也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落差,也曾在人生的谷底与高地间徘徊。但不管能否收获鲜花与掌声,赢得荣誉与光环,我都踏实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多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被打上“清华制造”烙印的清华人共同坚守的誓言与约定吧。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