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熟”中发现“生”
2018-08-17 17:3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有时,熟,却生不了巧。

  常有一些人,对某一门学问或技艺,已经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却一辈子生不出巧来。明朝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毕诵读后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一直抄到六七遍,读得滚瓜烂熟。熟则熟矣,但只见其熟,不见其巧,张溥最终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著述。

  在伦琴发现克鲁克斯真空放电管会放射X射线以前,克鲁克斯和其他一些人老早就见过一种现象:真空放电管会使旁边的照片底片曝光。他们看熟了,也就习以为常。底片不是曝光吗?以后把它放远点就是了。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前,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直,也在实验室中观察到了葡萄球菌被污染的霉菌所消灭的现象,但他认为这是霉菌迅速繁衍,消耗了培养皿中的养分,两菌争食,强存弱亡,岂足怪哉?

  张溥、克鲁克斯、古在由直,他们的熟,只是在旧的认识的圈子中徘徊反复,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原地踏步。他们认为熟就是一切皆熟,熟中再没有生,不再去分析新矛盾,不再去探寻新途径,所以也就无新可创,无巧可生。他们的创造才能被窒息在自己的熟套路之中了。

  科学的发展应当感谢另一种人,他们勇于冲出旧有的套路,闯出新路子。伦琴在发现克鲁克斯真空放电管会使底片曝光以后,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不停地做实验,顽强而巧妙地提出问题,从而发现了新的光线;弗莱明把培养液被污染、葡萄球菌被消灭这个熟悉的现象当作新的事物,细致地观察,终于发现青霉素能吞噬葡萄球菌。他们都能从熟悉的事物中抓出生疏的因素,分析新的矛盾,揭开新的秘密,做出新的建树。

  可见,“熟能生巧”这句话,讲的只是由熟而巧的可能性,要把由熟而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得有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起点,就是从熟中找出生来。清代画家郑板桥深谙于此,特别强调“熟中求生”“熟后求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所以他画的竹总是不断出新。

  今年68岁、第11次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许振超,先后在码头做桥吊司机几十年,创造出“无声响操作”“一钩准”“一钩净”“二次停钩”等多项技能,大大提高了桥吊工作效率,仅“无声响操作”就提高生产效率10%到15%。还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试验、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辟出新路而成功的。熟中求生,变生为熟,乃至于巧,这正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一条必由之路。

  从“熟”中发现“生”,对于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们不无启迪。(陈思炳)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