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朱 亮 张家兴 管 莹
“审查逮捕就像是做一道判断题,捕或者不捕,呈现在最终‘答卷’上的只是一个结果。但为了这个结果,要在‘限时’内争分夺秒地做大量工作,并且结果绝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大学期间一部讲述反贪检察官的电视剧《跨国追逃》,让韦建在毕业时选择了“检察官”这条职业道路,并于2006年考入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十二年从检生涯,从公诉、案管到侦监,从初出校门时怀着一腔热血却对检察工作不甚了解的“检察新鲜人”,到大气从容的全省优秀侦查监督办案能手,这十二年对韦建来说既是不忘初心的过程,也是在一个个案件中不断历练成长的过程。
敢于“吃螃蟹”第一人
2010年到侦监科工作后,韦建办理了院史上很多个“第一”:第一起公开审查逮捕案件,第一起团伙涉黑案,第一起民间标会类非法集资案……
2014年底, 淮安区多个民间标会相继倒会,涉及会头近百人、会员3000多人,涉案资金高达4亿余元,因“打会”而收不回资金的群众不断到政法机关举报,矛盾凸显。
韦建办理的该院第一起民间标会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年近七十,看似退休工人一名,实则江湖人称“王老太”的民间标会 “大能人”。从2010年8月至案发,王某某共请会1118组,筹集资金1400万元,造成会员经济损失1249万余元。到案后,王某某极不配合,对“磕会”运行方式讳莫如深,对于会费去向更是缄口不语。
民间标会案件主要涉及两个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两罪在认定标准、证据把握和适用刑罚上都有明显不同。案件提交到检察官联席会议讨论,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两罪在客观上均表现为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本质区别在于犯罪的主观故意。集资诈骗罪中,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意图非法占有社会不特定公众的资金,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不具有这一故意”。阅卷后,韦建把“焦点”锁定为王某某主观故意的准确认定。
为准确定性,韦建奔赴泰兴和浙江洞山两地检察院“取经”,和办案组其他干警一起潜心研究标会编组模型,努力找出标会的运行规则。他们对着一本本账册仔细推敲,一次次核算,一次次推倒重来,不懂的就向淮安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求教……最终在“限时”内彻底摸清了王某某通过“磕会”的复杂编组方式大肆攫取资金的手法。
在审查报告之外,韦建还撰写了一万余字的标会研究报告。
“在标会崩盘前夕,王某某已根本无法运营‘磕会’,只有不断请新会来维持,类似庞氏骗局里‘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方法。”最终,检委会一致认可王某某“吃标子”行为具有欺诈属性,其所请会的款项未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根据最高法《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王某某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应以集资诈骗罪对其提起公诉。
2017年3月,王某某因涉嫌集资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而韦建那份研究报告中凝萃的思考精华,最终成为一篇佳作在《人民检察》上发表。
办案能手都是案件“喂”出来的
“办案能手都是案件喂出来的”。刚进院时师傅说过的这句话,韦建一直铭记在心,并且在案件办理中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起进院办的第一个案件,韦建至今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起邻里之间的故意伤害案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纠纷,其中一人被对方打成轻伤”。很简单的案件,但韦建办得却很“窘”——提审时比犯罪嫌疑人还紧张,甚至都不知道该问什么。第一次办案的困窘,成了激发韦建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那以后,只要一有空,他就借来前辈办结的案件卷宗悉心学习,并记下厚厚的心得笔记;跟着不同的同事提审,凝神学习体悟其中的章法与技巧;每一次重大案件庭审,他都第一个到庭旁听;每办结一起案件,他都会写下札记记录下自己的失误、思考与体悟,复杂案件办结后还要加做“附加题”——就案件中的问题和思考写一篇调研文章或专题报告……日复一日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悄然铺就着他的成长“进阶”。
2011年10月,韦建受理了一起寻衅滋事案,犯罪嫌疑人孙某与一月前报捕的一起故意伤害案的犯罪嫌疑人同名。经审查,两案犯罪嫌疑人为同一人。
“已被批捕的人,却在一个月后被同一派出所再次提请逮捕——其中必有蹊跷”。韦建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原来,孙某身“负”两案,2011年3月涉嫌故意伤害,同年7月则涉嫌寻衅滋事。公安机关在当年9月20日以故意伤害罪提请批捕孙某时,已掌握孙某寻衅滋事的犯罪事实,却没有并案处理,导致其被重复刑拘、提请批捕,侦查活动明显违法。
韦建立即与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取得联系,要求说明原因,却被告知“因当事双方就故意伤害案达成和解,该案已销案,孙某也被变更强制措施释放”。
掌握犯罪事实却没有并案处理、变更强制措施却未书面通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已明显违反刑诉法相关规定。韦建依法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建议深入排查有无其他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开展了规范执法大检查活动,并进行了积极整改。后该案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侦查监督案件。
2013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侦查监督办案能手;2014年,他办理的钱某故意伤害案获评全省“十大精品侦查监督案件”;2016年,韦建被评为江苏省检察专门人才。
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韦建从小梦想着参军入伍,但因为距离军人的完美视力有小小差距,最终学了法律成为检察官。“两个职业有相通之处,军人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检察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守护着公平正义。”
闲暇时,韦建喜欢看法治节目、浏览法治类公众号。有感而发时,写下对新修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件办理心得,也是他心中的“人生乐事”。这些年,韦建已在法学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理论研究文章。如今,作为刑检一部副主任的韦建,除了案件的办理,还承担着很多的综合性事务,工作日很难抽出“整款”时间来写作。于是周末接送孩子上课的间隙就成了他写作的“黄金时段”。
十二年的检察生涯,从门外汉到成熟的“捕手”,韦建的一颗初心从未改变——“即使是看上去再简单的案件,我也会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态度,以100%的谨慎去对待。”韦建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