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神童崇拜
2018-08-24 11:25:00  来源:检察日报网

  所谓神童,就是“超常儿童”,即“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按此标准,古往今来称得上神童的仅有“圣人之师”项橐。《战国策·秦策五》中的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可惜这个早慧儿童10岁就凋谢了。

  汉代,培养和开发“神童”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汉书章帝纪》曰:“建初元年(公元77年)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因之,使成为“神童”的孩子受到更多关注,在入仕过程中占得先机,于是想让自己孩子迅速成为“神童”便演变为人之常情。唐朝延续并发扬了汉代“神童”培养及选拔模式,科举考试也公开设置“童子科”。《新唐书》载:“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10岁小孩能合格地讲解经学即可当官,最不济也给一个名分。

  文人主政的宋代,“神童崇拜”登峰造极。不仅“童子举”成为国家选才制度、“神童”纳入到政府体系进行培养,而且还诞生了史上年龄最小的科举及第者——3岁的福建福清人蔡伯希。《宋史选举志》谓:“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宋代学者赵升史料笔记《朝野类要》卷二“神童”条介绍了当时“神童”选拔使用程序:“十岁以下能背诵,挑试一经或两小经,则可以应补州县小学生。若能通五经以上,则可以州官荐入于朝廷,而必送中书省覆试,中则可免试。”

  据史料记载,继宋太宗亲自选拔了身边大臣杨徽之侄孙——11岁的杨亿后,其子宋真宗赵桓不仅成为有宋一朝主持“童子试”次数最频繁的皇帝,而且还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亲自考核录用了史上年龄最小考生蔡伯希,并授他“秘书省正字”官职。宋真宗秉承的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标准,他在将北宋“幼儿园”进行一次次海选的基础上,选出了3岁的蔡伯希和14岁的晏殊。晏殊后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上有所好,于是“出名要趁早”很快深入人心,社会上拔苗培育、逼迫儿子成“神童”的极端案例层出不穷。南宋人叶梦得史料笔记《避暑录话》卷中讲述了江西饶州一些人采取摧残等偏激方式“制造”神童的事件:“自元丰末(宋神宗年号,约1085年左右)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尽管不断有孩子被摧残致死,可俨然挡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许多父母依然不顾孩子天性,强行培养“神童”,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此,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还撰写时评《伤仲永》进行讽喻。直到南宋一些有良知的官员以“保幼稚良心”之名不停上书建议,“童子科”才寿终正寝……

  古人的“神童崇拜”,表面看是对智力的尊重,其实是对功名利禄的崇拜。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