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香水》封面
《香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少数几部惊呼为“绝品”的电影,隐约感觉荧屏上呈现的荒诞故事背后,隐含着对人性和历史的反讽。电影是平面艺术,所能呈现的信息毕竟有限。若想捕捉原著的思想精华,恐怕还需沉浸到书里去,触摸那些带有作者体温的文字,感受脉搏里血液的冲动。
《香水》在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基本符合原著,只是删节了小说第二章穴居山洞七年和在蒙彼利埃七天的经历,这段经历主要反映主人公格雷诺耶心理演变过程,即如何从无意识地对气味本能的追求,转向有意识地发现可以利用气味来控制人。这段经历在小说中是以心理活动的形式来推进的,用电影的手法可能很难表现。但这段经历却对理解小说的精神主旨起到关键作用。
正因为电影省略了这段经历,导致了我理解的偏差。在未读原著前,我将格雷诺耶谋杀少女,收集少女体香,制成绝世香水的行为理解为他对世上纯真之美的执迷。格雷诺耶自从在巴黎街头嗅到一位少女纯美的体香,又不慎将之杀死后,深深陷入对那缕稀有芬芳的回味和悼念中,也由此发现世间至香是如此脆弱不堪、转瞬即逝,立誓要想方设法占有,并永久保存。他进香水店、香料店当学徒,学习研制提取物体香味的方法,这是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和目标。他在香水厂学会了用蒸馏法提取植物香味,可无法提取土、血、头发、木桌椅等已经失去芳香油的物质的气味,他为此感到绝望,并患上了绝症,在弥留之际,他听说还有别的提取法可办到,又起死回生,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
最后,他用非常残暴的手段,杀害25位少女,从她们的尸体上提取香水原料,制造出能刺激人爱神经的绝世香水。他毁灭25位少女的生命,是为了把纯真之气播撒到更为广大的世人心中,让这污臭不堪的世界重新散发出伊甸园的馨香。格雷诺耶是以恶魔的形象行走于世的上帝。电影结尾,格雷诺耶将绝世香水淋在身上,街头的饥民闻香,蜂拥而至,拥抱他、亲吻他,爱之不够,又撕咬他、瓜分他,将之吞噬得毫发无存。
可当我读完原著,对格雷诺耶以及整部《香水》的寓意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香水》是一部以现实主义手法书写的荒诞小说,其荒诞之处就在于用文学幻想赋予香水超现实的魔力。而小说里这种超现实的东西往往是对现实中实有之物的影射,只是我们久居鲍室而不闻其臭。所以小说家会用视觉替换法,将你从熟视无睹的现实中剥离出来,用一个变形物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你以为在欣赏着一个远离现实、远离自身的神话,可愈读愈觉得这是一场请君入瓮的阴谋。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其实演绎的主角都是你自己,你也身处于同样疯魔癫狂的现实中,偏离正常的心灵轨道。
高级的小说,是场心灵的历险。历险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小说讲述的无非是一道道心灵的迷途,意识到此为迷途即是回归。但要破除意识迷障,需动用知识的、理性的和直感的力量。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就是动用理性的知识来解剖小说所提供的心灵标本。
小说中的气味隐喻人的欲望。也就是说,格雷诺耶身上没有一丝人欲。他像只扁虱那样易于满足,安静地停在树上,靠着它在几年前获得的一滴血维持生活。他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衣服,在量的方面甚少。他的灵魂不需要任何东西,受人庇护、关照和抚爱。他没有微笑、没有哭泣、眼睛没有光辉,身上没有自己的气味。
但他却可以凭借超常的嗅觉制造出让人们迷醉的香水。他自身没有丝毫的人欲,却有着天赋的天才和隐忍的耐力来满足人的贪欲。但这些在他身上占得便宜和利润的人,就像与魔鬼签订了卖身契。他用自己逆来顺受、无欲无争的表象来吸引他们堕入欲望的深渊,或者说他存活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控人的欲望来掌控人。他没有人欲,因为他根本不是人,而是操纵欲望的魔鬼。
他享受着做自己王国主宰者的巨大满足。他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昏睡中,突然惊醒,惊恐地发现竟然嗅不到自己的气味。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只是活着的人是多么的可怕无望。于是,他走下山去,又回到人群中。
当他再次回到人群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人身上散发的气味可以对人产生影响。他用猫屎、干酪和醋等调制出一种散发着基本人味的香水喷在身上,那些从他身旁走过却从不理睬他的人,突然注意到了他的存在。他在此种基本人味的香气上再喷上另一种配制的香水,走进婚仪的人群,人群竟然将他当作自己人一样拥抱亲吻。他终于明白,他天赋异禀的鼻子可以让他成为主宰世界的新的上帝。
格雷诺耶在成功实现对人的控制后,获得的却是更大的厌恶和空虚,他之所以被人神化,是他身上散发着他不择手段占有的香味,而在这世界高级香水的假面具下,他没有自己的气味,甚至没有自己的面庞。
最后,他做了一件彻底报复人类的事。他将整瓶的绝世香水喷洒在自己身上,饥民爱得欲罢不能,唯有将其吞入肚中。这混合着人间最纯美的气息和魔鬼最邪恶的骨肉被人吞进肚子后,制造了一种新人类:人人都变成了魔鬼。喷洒着上帝牌的香水,欢快地、毫无内疚感地做着人间的魔鬼。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