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曾经有人如此戏谑:倘若将婚姻比作一口锅,翻开这口锅,人们会发现几乎每口锅的锅底都是黑色的。在理想状态下,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应当是安放个人身心的避风港,能够带给人最好的抚慰。可是,现实情况或许并不这么乐观。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离婚率从2010年的2%上升到2017年的3.2%,而相应的结婚率却加速下降。以致有人惊呼:中国版的婚姻“围城”,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想进去的人正在减少。而每一桩触礁折戟的婚姻背后,必定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心力交瘁,以及一系列棘手的连锁反应。《克莱默夫妇》这部40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对破碎婚姻的真实刻画而堪称为一部教科书般的婚姻家庭教育片。
克莱默夫妇遭遇的婚姻危机,几乎是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丈夫泰德努力工作养家,并将妻子乔安娜辞职当全职妈妈视为理所当然。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乔安娜不甘于如此度过一生,陷入了被冷落和自我怀疑当中,最终离开父子二人追寻梦想。自觉委屈的泰德手忙脚乱地周旋于小孩和工作当中,艰难地完成自我蜕变。可是,乔安娜离开18个月后,却返回来争取孩子的监护权……
这部上映于1979年并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的家庭伦理剧,在历经将近半个世纪来看,依然能够戳中现代家庭的痛点,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人从电影里看出了“且行且珍惜”的不易,有些人则领悟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可贵……凡此种种,共同折射出一个事实:在婚恋家庭方面,人的情感的进化很慢很慢。半个世纪前婚姻当中面临的难题,直到今天依然未能完全破解。
影片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事业有成、感情忠诚、没有不良习惯,与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之间并不必然画等号。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对婚姻家庭构成致命威胁的,往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日常琐碎中的冲突与对立。夫妻双方各自的闪光点被日常的琐碎所掩盖,而只能通过庭审的激烈对抗被再一次释放出来。
泰德演讲中,一位心理医生说:经营婚姻最好的时期是在结婚前。选择爱情要像选择工作一样积极。理智的选择家人,而不是为了应付或者消磨时间。可是,即使在婚前保持足够的理智选择了家人,谁又能保证日常的琐碎不会有将婚前情感消磨殆尽的那一天呢?因为人类宽容度的高低,往往与他人的关系亲疏成正相反:关系越亲密,宽容度越低,因为这是没有任何代价的苛责。于是,婚姻当中的指责与不满便应运而生。有趣的是,影片中表现得宽容大度的泰德扮演者达斯汀霍夫曼,在当时正经历着焦头烂额的离婚官司。甚至接拍本剧时,认为剧本与自己的现实经历相比有些太过幼稚……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当中,这种以血缘和姻亲关系为纽带建立的家庭关系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历来受到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格外关注和重视,也因此深刻影响着司法适用规则。譬如,国内的婚姻家庭纠纷官司中,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处理原则。而在刑事法律当中,对涉及家庭伦理关系的犯罪行为网开一面的也不在少数。典型如诈骗、抢劫家人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要么不按照犯罪处理,要么酌情从宽。也因此,对于司法裁断者而言,在处理涉及婚姻家庭关系的案件当中,如何在法、理、情当中作出取舍,尽可能让司法产品既能承载法律的威严又能浸透人性的光辉,颇为考验司法智慧。
这部电影对于当前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也是一个启示:感人至深的剧情,不在于宏大叙事,不在于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往往是最微小、最真实的琐碎才能真正触碰人心,引起观者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