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如何上好法律人的这门必修课
2019-03-27 09:12:00  来源:检察日报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法律院校并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法律院校,职业伦理教育也严重不足,大部分院校没有专职该领域教学科研的教师,上述情况表明法学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职业伦理课程有助于法科生职业伦理意识的养成。诚然,单凭这门课程并不足以将法科生培养成职业伦理意识很强、有法律信仰的法律人,但是,课程让学生能够区分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职业行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重大问题。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首先应当在法学院校进行,法学院校是专门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机构,其在法学教育方面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是传授法律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二是传授法律职业伦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职业行为规范意识。正因为如此,法学院校应当同时兼顾法学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职业伦理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

  教育部法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法律职业伦理”列为法学教育十门A类必修课之一。根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法学院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首先,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法科生应当了解职业伦理的相关内容;其次,能够评估并防止伦理风险,面对特定情况,能够分析其是否具有导致自身违背职业伦理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控;第三,能够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自身的法律知识与实务经验保护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法科生警醒法律职业的公共主义使命,避免成为只关注营销、博取利益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课程授课应坚持“学生为本,学训一体”的理念,既要重视法律职业伦理理论学习,也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法律职业伦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应当采取以下教学方式:首先,采取专题教学与主题研讨相结合。对于职业伦理重点内容,应当注重理论研讨,注意相关理论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当深度;对于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职业伦理问题,应当结合典型案例组织研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适当吸收实务部门的实务专家参与教学。其次,坚持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关于教师引导作用,教师应当提前公布教学方案,明确教学进度,开具必读文献和选读文献清单,确定讲授或研讨主题,在课程讲授或研讨期间,通过提问、追问方式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重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模拟调解等模拟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职业角色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判断力,让学生“做中学”,通过“体验式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最后,注重传统知识与新兴知识相结合。法律实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这就意味着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法律职业伦理传统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也要适当介绍本学科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如新媒体、自媒体在法律实践中广泛使用所引发的职业伦理问题,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前沿性。

  鉴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引导作用,除了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之外,还应当增加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内容。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学生在参加律师职业资格考试之前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伦理考试——美国跨州职业伦理联考(MPRE),这无疑是一种促使法科生认真学习职业伦理的有效措施。我国以往司法考试,法律职业伦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无足轻重,从历年命题看,将相关法规法条直接变换为考试内容的题目较多,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差。建议在今后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中增加相关内容,提高命题难度,强化综合性及实践性,把当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法律职业不当行为、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作为案例来进行考核。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