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又混乱的网课
近日,乐评人邓柯在微博上发布了“张一方老师”网课讲解的视频,并称,张一方之前在“环球网校”和“对啊网”各录制了一套音乐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网课视频,但其中出现了诸多“低级错误”,包括唱错唱名、认错音程等。
中央音乐学院日前回应,视频中的张一方曾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处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员,目前已离职。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发展的成果,一些高校把课程视频在线共享,让网友们也能跟随名校名师自主学习;一些培训机构也采取线上线下同时销售课程的方式,让一些不方便到场听课的用户在家就能学习。但在线教育似乎还缺了个“门槛”,名校名师可以上传视频,任何人也可以,他们不需要合法的教师资质,也没人监管他们的授课内容,有的误人子弟,有的甚至利用“在线教育”传播非法信息牟取暴利。教育是一个格外需要从业者严谨认真的行业,既然都是教育,或许线下线上应该统一标准,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迅捷的前提下,也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
版权保护由被动处置变主动出击
国家版权局日前公布了“2018中国版权十件大事”,“中宣部统一管理全国版权工作”“电商平台与反盗版联盟合力遏制网上销售盗版行为”等知名版权事件入选。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与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就“图书版权保护计划”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有88家出版社加入该计划。各方共同推动版权社会共治,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电商平台与权利人版权合作,构建从源头遏制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的新模式。基于出版社提供的书号、销售渠道、最低定价等信息,平台可使用数据管控模型进行全自动线上防控,让盗版链接一经发布就被删除。
这或许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让问题无法发生”的转变,一直以来网络文学平台盗文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实体书也惨遭无授权扫描上传,有偿分享。很多盗文网站以此盈利,所得收入和作者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如此恶性循环,创作者“用爱发电”是难以持久的。出版社与电商平台主动出击,望能从源头打击盗版。
原来你也在这里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旅游市场也自发地关注到“非遗+旅游”的市场潜力,包含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不断涌现。前不久,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积极组织下,“非遗+旅游”专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参加了培训。可以预见,未来,非遗和旅游的双向互动将愈发深入。
旅行的意义是一首歌唱不尽的,除了看山看水看房子,我们还可以去听去想去感受,用心看文化和历史。“非遗”可以是活化石,也可以活在当下,要有人气儿才能有人气、有生命。这既是旅游业的新思路,也是保护“非遗”的新方向。停留在博物馆里的“非遗”,不像文物一样有触手可及的实体,可以静静地等待下一个千年。“非遗”需要公众的关注和爱,才能吸引有志于此的人去传承和发展。
与旅游融合的“非遗”产业,让游客穿越空间,“非遗”穿越时间,巧妙地相遇,原来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