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坟前立碑 清明挂纸
2019-03-29 18:08:00  来源:检察日报

  清明扫墓时,很多人一般多是完成墓碑前焚烧纸钱、磕头敬香、跪拜洒酒、坟头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至于“先”何以值得“祭”、“祖”何以值得“念”、“碑”及“纸钱”缘于何时,便很少有人关注了。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此处的“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是没资格享用的。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于汉代广泛出现,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已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录》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至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也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那么,坟头挂纸钱、墓前烧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接着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作者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转引,“纸钱源头说”便成定论。

  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贝币,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纸币的流通。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极珍贵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境内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挂纸钱的历史相对应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此法不可取。但比较而言,古人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陪葬、祭祀,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跃进。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