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集邮界奥林匹克”的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近日落下帷幕。人潮涌动间,难觅年轻人的面孔;热闹的展会内,总能听到集邮爱好者对未来的忧虑。互联网时代,邮票的实用功能式微,集邮这项国际性的文化集藏活动将何去何从?
作为重庆市集邮协会的资深会员,从邮展开幕那天起,李丽萍几乎每天都泡在展览现场。从8岁开始集邮的她,最初是被父亲出差寄回信件上的8分邮票吸引,几十年来,收藏邮票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和爱好。
“小小邮票,大大功能;方寸之间,包罗万象。”随着人类步入5G时代,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功能基本没有了。当前集邮文化事业面临不少困难。
集邮如何薪火相传,是集邮文化推广面临的最大课题。
在专家看来,互联网对传统书信文化的冲击巨大,使得传统集邮文化推广受到了制约。现在移动互联网太发达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上别人,还能进行视频通话,这种即时沟通的功能肯定是书信达不到的。但不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书信作为一种带有体温的载体,一定会有它的位置,我们要努力找到它应有的方位。
邮市的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邮迷们的热情。当前,很多邮票无人问津,不少邮票跌破发行价,邮票的收藏价值受到影响。邮市和集邮不能画等号,但邮市长期不好,肯定会影响集邮。
除了不可抗的外力,传统集邮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集邮爱好者认为,传统邮票设计理念还不够开放,动漫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少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多维化的邮票表现方式还不多见,网络化的销售推广模式也不够完善。
此外,不少集邮爱好者反映,当前邮票的印刷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比较大;有的邮票题材泛滥,选题门槛偏低,影响了邮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近年来,为推广集邮文化,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做了大量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全国建立了700多个少年邮局或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开展集邮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活动;增强邮票的科技含量和时尚感,利用VR技术,采用宣纸、陶瓷、木材等材质,让邮票可看可闻可感等。
邮票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经济现象、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研究肯定会延续下去。集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科技和时代的新要求。如果还按过去的方式因循守旧,集邮可能会自生自灭。
有专家表示,要增加邮票的使用功能,可探索用邮票寄包裹,以延续它的寄递功能;成立选题专家委员会,邮票组稿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征集活动,扩大邮票影响力;提倡书信文化,开展更多展会、设计师签名、邮票首发等集邮推广活动;对邮票设计理念、制作方式、推广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集邮、爱上集邮,充分发挥集邮育德益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