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宰白鸭”:“宰”的是什么
2019-07-26 09:48:00  来源:检察日报

  “宰白鸭”是指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遇到人命官司的时候,出重金去收买穷苦人家的子弟或是无业游民,来顶替真正的凶手去执法部门认罪伏法。这些顶替真凶的人,为了钱财而主动送死,就好像是因为贪得好处而被人任意玩弄、宰杀的白鸭。

  “宰白鸭”这种令人痛恨的陋俗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是萌芽时期,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乾隆年间,“宰白鸭”之风大盛。到了道光年间,江西、湖南、浙江等省的刑事案件中也相继出现了“宰白鸭”的事件。据史料记载,当时仅福建的漳州、泉州两府,每年就因为“宰白鸭”的事情而枉死多人的命案不下百起。

  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陈姓官员在福建泉州府的谳局里任职。所谓“谳局”,就是当时审理案件的机关。一次,这个陈姓官员审理一起凶杀案,凶手的年龄还不到16岁,可是检验死者的验尸报告上说死者的身上竟然有刀伤十余处。陈姓官员看了验尸报告后觉得这样多的刀伤并非一个人所能为,且凶手的年龄那么小,这样的犯罪行为似乎也不是他这样的年龄所能实施的。于是,陈姓官员就进行复审。

  然而,复审时这个少年则对于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且说起犯罪经过滔滔不绝,与诉状上的描述丝毫不差。少年一口咬定人就是自己杀的,只求快点伏法。越是如此,陈姓官员越是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开导少年,让他说真话。反反复复多次,少年才哭着说自己没有杀人,因为家里太穷,拿了富户真凶的钱,来替人家顶罪。陈姓官员就将此案驳回到县里重新审讯。

  没过多久,县里又将此案转了回来,仍然依原来的一切判定。陈姓官员再次提审那个少年,少年则断断不肯翻供。谳局里别的官员都说陈姓官员太迂腐,谳局里的一把手就换了别人来审定这个案子,直接提审,并且依照县里的审定来定案。官员过堂审问这个少年,少年仍然供认是自己杀的人。官员问少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能下此毒手,在死者身上捅了十几刀?”少年木然地回答道:“因为我太恨他了。”于是就此定案,少年被判为杀人真凶,斩刑。

  案定之后,认罪的少年被发还县里。陈姓官员在衙门遇到了这个少年,问:“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替真凶顶罪?”少年呜咽道:“我感谢您为我查明真相的大恩,但回去之后,县官一定还要对我施以酷刑,那时,我求死不得,求生不能,而且我的父母也会来骂我!思来想去,进退都是死,还不如就这样落个孝顺父母的名声去死。”陈姓官员听罢,心中酸楚,忍不住为之泪下。几天后,他就辞掉了谳局的差事。

  《清实录》中记载,道光皇帝在批点刑部呈送上来的有关“宰白鸭”件的奏折时,怒不可遏,掷笔在地,拍案而起。他下圣旨令各级地方政府坚决杜绝这种不法行为的蔓延滋长。但执法部门许多昏庸的官吏并不认真审查,只要顶罪之人承认自己是杀人真凶,就稀里糊涂定案;许多判案的官吏在收了黑钱后,故意错判,致使“宰白鸭”案反而愈演愈烈,直到清朝灭亡,才最终灭绝。

  极度贫困所带来的对司法的伤害和公正的损毁,让人扼腕叹息之外,更应让我们反思与警醒。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