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我的稿酬,我的泪
2019-08-16 16:04:00  来源:检察日报

  偶然翻开以前订阅的《杂文报》,发现有一篇文章《从文贱看文人贱》,顿时感同身受。众多媒体稿酬之低,许多人都有话要说,30多年过去了,一些报刊奉行的标准还是老黄历千字30元到80元人民币。除了名人外,文人写的字就不值钱。用一位熟识文友的话说,写手写文为生,简直和要饭的差不多。

  笔者写作时间也就三四年,陆续在全国200多家报刊发表了近千篇“豆腐块”。按照最低标准千字30元计算,我们也达不到最低标准。前几天收到的一笔稿费,是来自广西的一家地市级报纸,一千多字,我应该拿到近40元的稿费。事实上,我收到的稿费单子却是一张10元的。我一想,可能是编辑一时弄错了吧?于是就打电话给这家报纸的编辑,没想到编辑态度极不友好,不耐烦地说,我们给你开10元的稿费,算是看得起你了。

  这是什么话?我差点儿没被他气坏。想想看,发表一篇一千多字的小文,稿费还不到10元,还不够买一盒快餐的。而类似收到这么低的稿费,绝不仅仅是这一家,就是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我还收到过一笔5元稿费的单子,算下来,稿费标准千字7元。说句难听的:如此超低的稿费,这不是打发花子又是什么?

  收到如此超低的稿费,还算是幸运的,事实上,还有许多不发稿费的报刊。各报刊、网络转载的,还有不署名的,我就懒得说了,就说原创的吧。三年前,我在外省的一家省级报刊发表了一篇800字左右的“豆腐块”。考虑到稿费周期发放比较长,我等了三个多月。后来终于坐不住了,硬着头皮,发电子邮件给这家编辑,不理;遂打电话给这家报纸的编辑,还好,编辑对我很客气,说再等等,肯定会给的。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不见稿费寄过来,再打电话过去,编辑就干脆挂了。更恼火的是,有的编辑回答很露骨:稿费一分都没有。还有的编辑更绝,说稿费有的,但你必须到报社财务科来领……

  我的天,这家报纸离我有数千里之远,为了区区几十元钱,恐怕来回的路费就要花掉数百元,值吗?多次求他们把稿费汇过来,但对方就是置之不理。我只好死心不给这家报纸投了。查查这三四年来没有收到稿费的报刊,竟然有一百多家,其中还不包括几家有影响的报刊。这让人感觉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资料显示,那个时代出版单位、报刊杂志自动取消稿酬,文章在报刊发表,或图书出版,一律不付报酬,稿酬制度实际上被废止。

  这还不算最恶劣,更恶劣的是,我给一家杂志社投稿,回复很快说备用,但必须寄版面费、审稿费200元,否则就不予发表。这是什么逻辑?我给他投稿,却要反过来,我给他寄版面费、审稿费,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我当即就回了复电子邮件拒绝了。如果按照这样的稿费标准,我不但一分钱拿不到,而且还要倒贴钱,除了需要凭职称外,我想,没有多少写手感兴趣,难怪不少写手都改行去了。

  稿酬啊稿酬,说多了都是泪。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张恨水、艾青、吴祖光、赵树理等文化人,都用稿酬在北京买下了自家的四合院,上海的巴金等作家完全或主要以稿费收入解决衣食住行一切日用。这样的时代虽然不可能复制,但也不至于一毛不拔吧?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