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文人的报复
2019-09-20 10:01:00  来源:检察日报

  传记电影《亨利和琼》有一个场景:作家亨利米勒看完女作家阿娜伊斯宁的手稿,拿起笔就进行删改,还笑着劝诫对方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阿娜伊斯宁很不高兴,针锋相对地指出亨利米勒作品的各种问题,亨利米勒的笑容顿时僵在了脸上……好在两人是恋人,发生不快也能用情爱弥缝,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写作是一种根据个人感受所做的表述,优秀的写作者,都会通过文字努力把自己的不同点呈现给观众。但这种个性化特质,又很容易令人自信心膨胀,变得偏执而自负,就像一个溺爱的父母,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孩子说三道四。所以,针对他人的文字发表观点,进行批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管是出自善意还是有意相轻,都有可能引爆暗雷,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负和游戏。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相比其他矛盾,因文字批评导致的怨念和怀恨,有时触发的反应会更为强烈,就像种子一样在心中不断生根发芽,成为裹挟当事人的心魔。

  北宋时,黄庭坚晚年宦途失意,缘于他与宰相赵挺之“有微隙”。南宋史学家王明清的《挥麈录》记录了两人产生“微隙”的经过。黄庭坚与赵挺之曾同在馆阁任职,赵挺之对自己的文字颇为自负,夸耀在家乡为人撰写墓志铭,获得的润笔都用载重大车拉来。黄庭坚瞧不起赵挺之,调侃说:也就是一车瓜菜萝卜罢了。之前黄庭坚也多次拿赵挺之开玩笑,赵挺之都忍了,但这一次嘲笑他的文字只值一车瓜菜萝卜,却彻底点燃了他的愤怒。恨之彻骨的赵挺之后来做了宰相,黄庭坚遂屡遭贬谪,至死方休。

  1920年代,海明威到巴黎闯荡,获得著名编辑麦道克斯弗德的赏识,发表了很多他的作品,还招收他为助理编辑。海明威请弗德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弗德推辞不过,说结构略显稍弱,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心高气傲的海明威由此记仇,一心想要证明弗德的眼光是错的。他有一次趁弗德出差,把弗德的一部小说撤了下来,换上一组被弗德退稿的诗歌,又匿名对弗德很欣赏的三个年轻作家大加抨击,令弗德陷入了巨大的争议漩涡——写作者的创造力,以及过于敏感的个性特质,有时候也是一种诅咒,会令人波动于自大和自卑之间,失去自我修正的能力。

  1950年代,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与杜鲁门卡波特互相看不上眼。卡波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贬低巴勒斯,说其文字就像波普艺术,虽然也有一些有趣的情节,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表达方式过于抽象,这样写作的人是没有提升空间的。被激怒的巴勒斯,数年后匿名在媒体上发表公开信,对卡波特进行回击,斥其毫无文学天分,他的作品换了《纽约客》任何一个员工都能写出来。他嘲讽卡波特是个自命不凡的三流作家,除了金钱便一无所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毛姆与休沃尔波尔,普鲁斯特与让洛兰,爱伦坡与格雷斯沃德,都因为文字批评成为死敌。写作者越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就越容易成为阴暗心理的俘虏。亨利米勒曾说,写作就像一场拳击比赛,偶尔被人击倒,才能学到技巧。虽然这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包括亨利米勒自己。对于写作者来说,如何在批评与自我驱动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