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古人称之为“德禽”,意为有德之禽畜。据《韩诗外传》云:“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昔年在湖南祁东乡下,如有某家娶媳,都需请读书的老先生开一张礼单,其中写到鸡时,如果是十只鸡的话,便会特别写上四个大字:德禽十羽。
对于烹饪菜肴来说,鸡是不可或缺的。单就以鸡命名的菜单来说,不下百十道,其中有非常高大上的贵妃鸡、荣华鸡,当然还有听起来显得贫穷低贱的“叫花鸡”。
第一次听到“叫花鸡”这个名字,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祁东县某单位帮助写材料,某个周日与一帮同事去红旗水库踏青,有人手指着水库的尾头说:“去吃叫花鸡不?”可惜那天后来下雨了,没吃成。但“叫花鸡”这个名号,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以后的读书中,我得知叫花鸡乃江苏一道名吃,据说常熟才是它的正宗发源地。
原来这“叫花鸡”还真有一番与叫花子的渊源。传说明末清初时期,在江苏常熟虞山有个叫花子几天没吃一口饭,饿得急慌,就偷了人家的一只老母鸡,因为懒,连鸡毛都没拔就用泥巴糊了,丢入火堆里去烧,结果鸡未熟而这个叫花子却睡熟了,一觉醒来半天已经过去了,此时只闻香气满鼻,一眼瞧见已经烧得裂开的泥球,才猛然忆起了那只鸡来。他迫不及待地一把将干裂的泥巴掰掉,一只油亮金黄的鸡呈现在了眼前。虽说没半点油盐配料,但他早已饥肠辘辘,哪还顾得上这些,张开嘴狠咬了一大口,真是鲜香嫩滑!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就有一章节专门写了叫花鸡。话说“黄蓉用峨眉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有意思的是,这土里烤出来的鸡居然诱得叫花子老祖洪七公口水直流,不惜以从不传人的独门绝技降龙十八掌来换取黄蓉手中的那只极其美味的鸡。
后来,我亲眼见到了叫花鸡做法的全过程。去年清明时节再次去红旗水库踏青,为了了却对叫花鸡的一番念想,我特意去一家农庄观看品味了一番。只是其做法和原始的做法有点出入,农庄主人将鸡杀了之后还是拔除了鸡毛的。这点我还是以为然,毕竟那鸡毛烧焦了其味浸入肉中,多少会影响鸡肉的味道。
过后我自己也来尝试了一下。选当年的老母鸡,宰杀后洗净泡入以酱油、料酒、丁香、八角、桂皮、白蔻、砂仁、大小茴香调制的溶液中,放置一昼夜。包鸡的泥要选用无沙黄泥,加料酒、食盐、水拌匀,像弄面团一样,反复揉搓摔打,使之粘糯有韧劲,这样不但可以防止烧干后破裂,更主要的是能保持鸡的汁液和香鲜不会散失。
上面只是炼外,还需填内。用半热油翻炒香葱、姜、八角,再加入虾仁、猪肉丁、鸡胗丁、香菇丁、火腿丁、莲子等炒匀,加酱油和白糖调味,制成馅料待凉后填入鸡肚中。当然,鸡杂和腿翅也可填入。鸡上放一块猪板油,包湿荷叶扎紧,放入擀成薄皮状的泥巴上,仔细捏实抚平后,就可以入火煨烤了。
耐心地等上三四个小时,这叫花鸡便大功告成,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品味着自己亲手制做的叫花鸡,我想,“叫花鸡”虽然其名不雅,但它的烹制过程却是异常繁复的。如此一说,它便名不符实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因为名不符实者总要比那些徒有虚名者要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