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过后,湘南大地金色遍野,晚稻陆续开始收割,田野到处散发着稻谷成熟后的香味,不时夹杂着禾蔸下泥土的清新气息,刺激着稻田里的每位劳动者。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期待收割行动早日到来,因为稻田泥土中的鱼香吸引着我。
秋后的田泥松软不沉淤,潮湿不黏手,这是有经验的老农的高明之处,既能让禾苗充分吸取泥中剩余的养分,确保谷穗颗粒饱满,又能方便下田收割,不至于搞得一身泥水。因此,在晚稻成熟后期,稻田里的灌溉次数会不断减少,地势低洼的水田还要专门开埂排水,这是收割前的重要一环。
在稻田慢慢干涸的过程中,稻穗越来越沉,禾苗都慢慢弯下腰来,等待收割归仓。禾下的鳅鱼早已闻到了夜间霜露的气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它们也在积极准备过冬,这是湘南地区稻田鳅鱼久已习惯了的时令。经过一个夏天的大量进食,鳅鱼迅速生长,原本苗条的身材已变得圆滚滚的,储备了过冬的肥膘。随着稻田水面的一次次缩小,鳅鱼会寻找松软的淤泥,不断用劲钻探到田泥的底部,为自己造一个舒适的泥窝,外面只留手指大小的出口呼吸。正是基于鳅鱼这种习性,在湘南乡下和很多地方,人们更喜欢把鳅鱼称为泥鳅。如果没有人来打扰,鳅鱼会在里面躲避寒冬和干旱,静静睡到来年春天。
稻田新割,田泥未干,鳅鱼的洞穴还保存完好,这是下田寻找鳅鱼的最佳时机。只要天气晴好,扛上一锄、提一小桶,直奔刚收割完的稻田,肥沃的田泥下会有很多惊喜。
寻找鳅鱼的洞穴是个技术活,挖掘更需要一定的体力,往往弄得满头大汗、一身泥土,但这些都挡不住美味的诱惑。一大丘稻田中,地势低洼的地方鳅鱼相对较多,因为鳅鱼有随水而游的特性。至于鳅鱼的洞穴,常常就隐藏在禾蔸附近,那儿泥土疏松,便于钻洞。鳅鱼的洞口比一些虫子钻过的洞口要光滑、圆润,那是鳅鱼自身特有的黏液和多次钻探的成果。只要用锄头轻轻刨开两三寸许,如果见到还有往下延伸的洞穴,下面必定是鳅鱼的泥窝,这时就要把洞穴周围的泥土挖宽一些,以免伤着下面的鳅鱼。接着再往下挖,洞里泥土会更加湿润,快到底部时,用手指沿着洞穴探索往下,就会翻出膘肥体壮的鳅鱼来。如果运气好,找到鳅鱼的老巢,会发现洞穴的底部比上面要大很多,或有分岔的洞穴,就可以一次收获两三条泥鳅了。只要稻田肥沃,又不怕辛苦,一路寻找下来,小半天的时间,可以收获到两三斤鳅鱼,所有的腰酸腿疼都会化为沉甸甸的喜悦。
新挖回来的鳅鱼,只要用清水养上两三天,让鳅鱼吐净腹中泥沙,就可以食用了。或煎
炸、或炖汤、或红烧,随意烹调都是一道美味佳肴。有耐心的老农,会等到晒好新收的稻谷,新酿一坛米酒,再配上煎得酥脆鲜香的鳅鱼,在深秋的寒意中酌上几杯,秋收的辛劳会全然退去,只留下丰收的愉悦和美食的回味。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需要用牛耕地的地方越来越少,再难见到那位大爷所说的场景,但鳅鱼的美味和食用价值却深受人们的青睐。野生的鳅鱼三四十元一公斤是常态,冬天更加昂贵。高价也催生了鳅鱼的人工养殖,只是对饮食越来越讲究的人们,还是更认可农家稻田里的泥鳅,农民朋友便又多了一次增加收入的机会,也算皆大欢喜。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秋收的喜悦中,煮一锅晶莹透亮的新米饭,炖一碗禾田下鲜香的鳅鱼,既是对汗水的最高奖赏,也是对季节的最美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