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宣武十年纪
2020-09-02 17:05:00  来源:检察日报

  还记得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约“茬架”那段吗?寄信时有一句话撩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北京)没宣武区了,都合西城喽!”十年前的7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宣武区与西城区,合并设立了现在的西城区。自此,原宣武区被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宣武”。“老宣武”的撤并,于国家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只是城市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但于个人,却构成了足以影响人生进程的转折点。

  犹记消息宣布之时,宣武人的愕然、不解继而沉痛,院里部分生于此、长于此的老同志当时就流下了眼泪。至于我,一个在宣武区检察院工作五年、继而常住至今的外地干警,茫然不知所措。当时的我刚参加完北京市检察院的笔试,正在紧张准备数日后的面试。命运第一次对我展现了它戏剧化的面孔:无论遴选结果如何,我都将在一个新的单位继续检察生涯。

  在京生活已逾20年的我,尽管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也知道宣武是个有历史的名字。据《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记载,金朝起势后于贞元元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北京建城记》碑文中(今广安门外滨河公园)留下了“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的结语。宣武区之名来自宣武门,取《东京赋》“武节是宣”、“武烈宣扬”之意,与“崇文”相对,即“左文右武”。古时人们由南方经由官道进京,都要入彰义门(今广安门),故各省会馆云集,名人故居比比皆是,大俗大雅,包罗万象,是北京传统生活最忠诚的记录者。某种意义上,北京城有多古老,宣武区就有多古老,因此有“一个宣武区,半部北京史”之说。了解了这些,就能充分理解老宣武人的心情和感受。

  十年过去了,好像什么都变了:合并带动了南城的经济发展。古话云,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老宣武即属于南,经济发展在各城区中居后。据公开数据,2018年西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4243.9亿元人民币,系2009年原两区之和的两倍(分别为1815.56亿元和310.9亿元),成功实现了十年翻番。抽象的数据落到个人身上,就是实打实的实惠。

  西城区23所百年学校发挥了丰厚文化底蕴的优势。“名校办分校”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一大批学校纳入或合并成立了优质教育集团,“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逐步受到认可。我的孩子包括很多宣武同事的适龄娃娃们也因此获益。

  环境变美了。以老宣武检察院两个曾经的办公地点为例,十几年来一直用建筑围墙遮挡的菜市口西北角地区,新建了北京第一家城市森林公园“广阳谷”(秦朝广阳郡所在地),足有5个标准足球场大,寓意古今交汇,绿意连绵起伏。莲花河滨水绿道工程顺利完工,庭院、绿地、雕塑、灯光等有机融合,曾经的臭水河一去不复返。

  有些地方迁址或慢慢消失了,菜百附近的天缘市场已无迹可寻,很多老字号搬挪腾移,仅靠导航已很难找到那个熟悉的味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身边老宣武的同事来来走走,有的去了分院,有的调了市院,更多的人随大部队搬到了位于新街口的西城区检察院新址,在磨合中壮大,多次拿下了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的称号。

  十年过去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大栅栏还保存着明末清初以来“三纵九横”的格局,走着琉璃厂,逛逛大栅栏,看千百年前的老物件掠过眼前,一不小心就可能拐进了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中国黄金第一家”菜百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是那股买黄金如买白菜的气势。曾盛极一时的庄胜崇光百货虽然多次传出歇业传闻,但似乎还在勉力支撑。

  孙中山曾经去过五次的湖广会馆在虎坊桥安静矗立,珠市口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架仍枝蔓缠绕,绿意盎然。老宣武的两大庙会——厂甸和大观园红楼庙会,尽管范围和时间经常调整,但仍致力于将传统进行到底,各种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手艺竞相亮相。

  南菜园护城河畔的大观园依旧展示着红学文化和古典园林风采,门口总有一辆旅游大巴停靠。陶然亭公园的大雪山对孩子们的吸引指数不减当年。宣武小孩爱逛的宣武艺园还在老地方,如今连门票都免了。

  吃是独特的记忆密码。说起传统美食和经典小吃,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老宣武的地界。牛街美食一条街几乎囊括了半个北京城的小吃,聚宝源门口无论冬夏、不管风雨都会排起长龙。南横街“小肠陈”京城卤煮第一家的地位多年未曾动摇,晋阳饭庄的香酥鸭仍是必点菜,南来顺饭庄的面茶、北冰洋的袋儿凌……还是那个味道。

  老宣武检察人的联系未断、情谊悠长,有同事偶得旧照,如获至宝般转发微信群内,引来点赞无数。老领导、老同事荣休时,众人泪目欢送。有爱操办的热心同事仍会不时发来他们的问候,组织大家搞搞活动,聚在一起还有说不完的话。

  尽管老宣武人明白,“宣武区”的行政概念被取消并不会导致宣南文化的衰退,但心里总有挥之不去的牵挂。当多个本地乐队唱出《宣武永存》《南城》等歌曲时,里面的歌词被转发无数,在人们心底荡起层层涟漪。“在北京的中间有那么一块地儿,不管走到哪都充满人情味;不管你是哪年哪月份生人,110104这是你的身份……”

  如今,老宣武已逐渐淡忘于人们的记忆中,再过十年,是否还有人忆起老宣武,忆起曾经的点滴,我们无从知晓。也许曾经的宣武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也许在我们心里宣武从未离去……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