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昭关”,不少人会想到春秋时楚国伍子胥过昭关奔吴的史事。伍子胥所过昭关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县城的北面约7.5公里处,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处。含山县城在群山环抱之中,环抱县城之山故名含山,城又以山名。
江都的“昭关”原本是座拦水截流、巩固堤防的建筑物,叫做“昭关坝”,在邵伯镇政府驻地北五华里。昭关坝附近的地也以坝名,现为邵伯镇所辖的村,习惯上称为“昭关”。建坝的地方原名“鳅鱼口”,鳅鱼口曾建庙,庙以坝名,称“昭关庙”。
邵伯的“昭关”本为“召(邵)关”,与东晋谢安步丘筑埭有关。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挫败桓温、击溃苻坚而功高遭忌,其时“奸谄颇相扇构”,谢安急流勇退,“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晋书·七十九》)“步丘”是广陵城东北六十里处的一块高地,地处南北水道之邗沟旁,是军事要冲,攻守兼备。谢安在此筑了“新城”。
步丘周围的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水势由南向北,底浅而又宽阔,东部易涝,西部常旱,旱涝频繁,灾情不已。谢安关心百姓农桑生计,为治理此患,在步丘以北二十里处,取南北向筑一拦水大堤(称为埭),调节上下水位,堤坝筑成以后,既治理了水患,又可引水灌溉,使得高处无旱,低处无涝,上下两利,万民称颂。步丘人感其恩德,把谢安比成甘棠树下的召伯,建了座甘棠庙,馨香祭祀。古字“召”、“邵”相同,步丘的地名也改称邵伯了,邵伯又有甘棠之称。甘棠庙又叫谢太傅祠,至今仍在。他的曾孙谢灵运在《西征赋》中写道:“造步丘而长想,钦太傅之遗武。思嘉遁之余风,绍素履之落绪。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谢氏在扬州的后世族人在春联上自豪地书写:“功成淝水,荫芾甘棠”。
《甘棠小志》引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张文瑞《运河图说》、焦循《六湖记》所言云:“三书说步丘小异,然据《晋书》及《通鉴》,步丘即是新城。邵伯埭在步丘北……焦氏《北湖小志》又言,今之召伯镇,非古之召伯埭……则召埭必非召镇……镇当新城(湖)之东,而召伯湖在镇北二十里,湖名召伯,必召埭之所在。”
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南迁,全流夺淮,泛滥横溢,先后将苏北平原的许多小湖荡冲汇成洪泽、宝应、高邮、邵伯等湖,运河扬州段也就成为黄淮入江的走廊。黄河含沙量大,黄淮之水合流之水带来的泥沙,使这段运河逐渐成了“悬河”。明天顺元年(1475),黄淮并涨,“高邮、宝应漕堤冲决”,里下河地区开始遭灾,此后水灾连连。
埭、堰、坝都建在河工险要处,鳅鱼口从地名上来看,是水道险要之处,在此筑埭坝。许是人们思谢安筑埭治水恩德,建庙祀召公(谢安)或称庙为“召关庙”,坝为“召关坝”。阮元也曾有“邵伯也有邵关在”的诗句。“召”字有两读,一为shao,一为zhao;此处与伍子胥所过昭关无涉。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在运河沿线铸“九牛二虎一只鸡”以镇水,牛是铸铁浇铸的,虎和鸡都是石壁雕的。九牛在运河扬州段有两条,一在高邮马棚湾、一在邵伯。二虎原都在扬州湾头壁虎坝,现还有一只残缺不全的;鸡是张着嘴、昂颈啼鸣的大公鸡,嵌在江都昭关坝嵇家闸石壁上。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阳克阴。公鸡与太阳相类感,是具有阳气、灵气的动物。公鸡啼鸣,意味着天开始变亮,太阳升起,阴性的东西消失,所以在民间公鸡一直是驱鬼除阴的镇物。洪水是由属阴的水怪兴起,所以用张口啼鸣的大公鸡来御水。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昭关坝改建成自流灌溉水闸,灌溉运东地区二十余万亩农田。昭关曾是乡级建置,乡政府驻地位于渌洋湖边,原名“戚墅庙”,建乡后,改称昭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