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信摊
2018-04-02 09:33:00  来源:扬州晚报

  ■李克定

  旧时,但凡是邮政局,门口都能看到一两个专门替人家代写书信的信摊。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地处闹市区文昌阁西北端的文昌邮政所,最多时门口一排边摆过四五个信摊。

  信摊设置很简陋,仅一张小桌(或茶几)和两张板凳而已,桌上放一小木牌,上书“代写书信”字样。摆信摊的摊主年纪大多在五十岁向上,腹中都有些墨水,其中不乏舞文弄墨高手。

  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曾在西门外街住过三四年。靠我们家不远有一家西门邮政所,门口摆信摊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我那时还小,经常在这家邮政所门口玩。后来我搬到文昌阁附近后不久,想不到老先生一家也搬来了,他家住前进,我家住后进,我们成了一个门里的邻居。老先生姓吴,每天早上早饭一吃,就匆匆赶到西门外“上班”了,中午带饭去吃,傍晚五点钟左右才回家。西门外街属城乡接合部,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至八九点是这条街上最热闹的时候,乡下人、城里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找吴老先生写信的人还不少,此时也是他的信摊一天之中最忙的时候。

  去信摊上写信,通常是摊主望到有人来了,连忙起身热情招呼;落座后,先让你讲述要写的内容,并不作笔录,而是洗耳恭听;其间,时而插问一二句;待完全了解来龙去脉后才开始动笔。信写好后,还要再征求有无补充或修改,直到对方满意认可。写信过程有点像中医坐诊时的“望、闻、问、切”。

  替人家代写书信,不光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组织功底,还要思路清晰,脑袋要清楚。什么三姨娘六舅母,家长里短的一大堆事,都要理理顺,搞搞清。来摊上写信的人,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常常是唠叨了半天,也未必能把事情原委、主次说得清,主要还得靠写信的人用文字一一表达清楚。

  摆信摊,收益甚微。写一封信是一角钱,还要贴上信纸信封;如果人家自带信纸信封,只有八分钱。不言而喻,摆信摊只能贴补贴补家用,要靠此养家糊口可能就有点勉强了。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