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糖
2017-02-21 15:36:00  来源:邗江检察  作者:邵佳 王中正

   对于“画糖人”的记忆,还是小时候每每经过少年文化宫,在正门外见到的那个小摊。一个小小的炉子、一张小小的转盘,一锅香喷喷的食糖加水熬制成的糖稀,色泽深黄,晶莹玉润,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甜味儿,深吸一口,一股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五脏六腑中,荡漾开来。一群孩童围着那位“画糖人”—一位年过古稀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津津有味地看着他握住糖勺绘画。飞龙、凤凰、灯笼、蝴蝶……一个个栩栩如生又玲珑剔透的图案在“画糖人”的“笔下”灵动迸发,或静、或动,牵动着孩童的心,满足着他们儿时那点微薄的渴望与奢求。如今想来,记忆里那一抹晕开的甜蜜也直叫人满心欢喜,温软缠绵。

   

  现代化并不会遗漏任何一个角落,随着少年文化宫的拆迁,当年的那个“画糖人”也慢慢被淡忘,成为了扬州人岁月长河里曾经的一幅印记。然而,“画糖人”凝神静气、运腕走勺的画面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种期盼与渴望,承载着我童年最欢乐的笑语,也寄托着我对“画糖人”无限的惦念。 

  少年文化宫被拆除后,原来的拥挤破落老街被改造成了扬州有名的旅游景点东关街。世人印象中的东关街,躲在繁荣的国庆路身后,静谧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古街风情,古朴沧桑的沿街店铺、青青的石板路、风情顿挫的灯笼,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古韵气息,更被赞誉为“商业中的文人墨客,书斋中的生意人”。漫步于东关街,沿着青石小路寻古而来,我却没有停留再久的意思,眼前这条贵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古街,纵然繁华不菲,于我而言,却读不懂这古老的千年沧桑,看不穿岁月沉淀下的深浓韵味,暖不热那遗失在儿时记忆的凉。我固执的认为,许多童年时拥有的东西,现在都遍寻不著了。所以,我只是过客,只能路过。 

  再次见到记忆中的“画糖人”,是今年三月份的事了。三月的天气往往反复无常,宛如曼妙可人、多愁善感的少女,一笑是姹紫嫣红,一颦即是细雨霏霏。那天我应朋友之约,至东关街内的“江南一品”一聚,出门时阳光温情流泻、微风轻拂,不料行至半途时天不但转阴,一场春雨也簌簌地降落下来,虽然不大,但我并没有雨中闲庭漫步的情致,便来到路边的一处店铺檐下避雨。这时,远处孩童兴奋的高呼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由得向那喧哗的人群走去。那是记忆中多么熟悉的画面啊,只见人群中央的一位老人,以勺做笔,以糖为墨,全神贯注,轻轻抖落手腕,一提、一勾、一挑、一放,飞丝走线、圆转流畅、一气呵成、饱含神韵,一只冲天而起的舞爪金龙在现场人群的惊呼声中蕴育而生。 

  “来,这是你转到的金龙。”老人面露笑意,将黏着金龙的竹筷递给最前排的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童稚十足,脸颊上带着一丝红晕,咧开了小嘴甜甜的笑了,一边激动的扯着身边妈妈的衣角,让她看自己转到的战利品。小女孩的妈妈则温柔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看着她们,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扯着父母的衣角闹着要画糖的情景,一种暖暖的感觉直达肺腑,这和我记忆中的画糖是一模一样的啊,充满了爱的味道。小女孩清脆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群,个个脸上都充满了喜韵,排队等候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画糖。我相信这绝对是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并存而出世的流连忘返,难舍难忘,儿时的画糖啊,谁能拒绝这样一种千姿百态、清新香甜又给人带来快乐的糖呢?我也想排队买画糖,无奈朋友的电话“及时”地响起了,尽管难忘于画糖,也只能带着遗憾暂时离开。 

  踏着轻快的脚步踩在古街斑驳的石板上,我的心情无比明快舒畅。沥沥细雨沐浴下的古街,隐藏着另外一种情调,一种味道。谁又能料到,雨中的古街,韵味更加浓郁呢?儿时的甜蜜与童年的我一样是带着朦胧与希冀的,而此刻的喜悦也与现在的我相似,已形成了无法抹去的确定与沉醉的色彩。推开“江南一品”的木门,有光阴厚重的感觉,一股青石古墙散发出的气息,很久、很凉,像一个体己的故人。我这才幡然醒悟,自己先前的不羁与固执是个错误。因为,我不是这里的过客,而是归人。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