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知识的探求从未消失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自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种子在童年打发时光的奇思妙想中被深深埋下,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就成了生命保鲜的妙术,而不断推陈出新的“付费知识”在满足你与时俱进的思想狂潮中被逐渐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些经过包装后的“知识”更像是一个精美礼物,仅仅是拆的时候愉悦了心情。
其实,知识被神化如同“无用论”一样可怕,更何况知识作为商品之后其贩售的关注点或许早已偏离,寻找对等的价值属性或者更高,便成了贩售者的商业变现目标,不过既然市场给出了答案,就说明该种模式本身是有接受群体的,对于模式、导向结果以及是否产生相应意义的评价并不会削弱其影响力,那么忽略掉这些东西,我们不妨谈谈“知识”本身。
曾有一个辩题说的是“你是否愿意植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的芯片?”正反方分别站在各自立场分享了积极和消极的情况,但只有梁文道先生对“一秒知识共享”产生了怀疑。其实,对于知识至今并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柏拉图对此比较著名的定义之一是“合理的”“真的”“信念”,但那仍旧是抽象的。不管是有一些看上去还不错的理由来支持,还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吻合度,抑或相信这个命题,仍旧无法诠释出所有。
当然,柏拉图的“知识”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与其他哲学家的“斗嘴”中,他说“知识即美德”“知识就是感性知觉”,在把斗嘴上升了一个等级之后,甚至指出,知识就是灵魂回忆的结果。这么看来,灵魂这种东西不仅存在,还蕴含着宇宙万物的知识,怪不得有所谓第七识“俱崇密化之迹”,肉身虽不明白,但真身早已了如指掌了啊。
在知识的演进阶层中,人们认为从外界的噪音、形态等分拣出数据,进而转化为信息,再由信息升级为知识,并最终升华为智慧。而古老智人存活下来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认知优势才是关键因素,知识包含了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是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以及对该种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基于以上,似乎不难理解梁文道的疑惑:一秒钟共享的可能是信息、事件,但绝非知识。这也就合理解释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所以那些贩售“付费知识”的人到底卖的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即便是信息,也是需要支付合理费用的,但不要对这些买到的所谓知识抱有“可买即可得”的想法,而且获取更多的知识,不一定会愈加接近真相,不断增长的知识究竟是好是坏也未可知。《未来简史》中对于知识的悖论,不是也让你看到理想和现实那道可怕的鸿沟吗?当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算法、生物科技来解决,甚至一次电流就能让你充电一般添加知识饲料,本真的喜怒哀乐逐渐丧失的你,真的快乐吗?
狄更斯笔下“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置于任何时代都像是一把双刃剑的说明书,因为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铺天盖地、泛滥无章,你会被无休止的想法、承诺、愿景,乃至威胁淹没,而阻挡这些“不良”思想的方法恰恰是忽略。比如生命科学推翻了“自由意志”一说,人类的选择只是随机或者生物预设,那么世界在你眼中也不过变成了空洞的说辞,当“自我”的幻想也被打破之后,生存下去不过是科技的摆布,来自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成了一文不值,此时你会选择遵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还是依旧相信现代知识的力量呢?
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知识预测不了未来,无论人类命运如何流变,我们所拥有的,仍旧只是此时此刻的当下。所以,不要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所有的知识其实只存在于你需要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