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压岁钱究竟应该归谁
2019-02-27 09:17:00  来源:检察日报

  逢年过节,对于小孩子而言,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收到压岁钱。长辈给的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们的关心和期许,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示长辈们之间的人情往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也水涨船高,有的甚至高达上万元,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那么这些压岁钱归谁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甚至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曾有过被爸妈“没收”或“诓骗”压岁钱的经历,虽然至今想起来也愤愤不平,但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法律出手的地步。可能是那个时候的钱很少,但当压岁钱累积成“巨额”时,麻烦就来了。对于压岁钱究竟应该归谁就有了争议。

  最近,浙江温州的一位母亲,因与丈夫发生纠纷,私自取走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56万元压岁钱,被丈夫和子女起诉到法院。最后,法院判决这位母亲要把钱全部退还给孩子,还要赔偿相应的利息损失。尽管这是一个个案,但是也表明一个法律立场,那就是压岁钱属于未成年的孩子。

  法律的立场站在孩子一边,保护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财产权利。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法律强调个人的意思自治,而意思自治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成熟的心智和行为能力。所以我们会通过年龄的划分将不满8周岁的孩子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由其法定代理人(通常是孩子的父母)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尽管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还是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就是一种赠与,对于孩子而言,这种纯获利性行为不需要孩子具有行为能力,所以不能否定孩子享有对压岁钱的所有权。父母作为监护人只能“代管”而不能“侵占”,而且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遵循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对于压岁钱的处置也不能损害孩子的利益。

  因压岁钱产生的纠纷还和传统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在我国传统中,压岁钱由来已久,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意在压祟、压惊和辟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甚至在很长时间内,压岁钱本身并不是真的钱币,只是后来慢慢变成了真钱。这种“真金白银”背后也弥漫着中国人的面子人情,给孩子压岁钱在成年人之间是一种双向行为,你给我的孩子,我给你的孩子,所以才有父母对孩子说,你的压岁钱都是我给出去的钱“绕”回来的。当压岁钱的数额不大时,大人孩子都不在乎钱的归属,但是当压岁钱的数额变大时,这种礼尚往来的压岁钱归属就容易出现难题。其实,这本身就是习俗的一种扭曲,大额压岁钱让祈福保佑的意味少了,产生的矛盾冲突反倒多了。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根据压岁钱的赠与形式决定归属呢?有人说了,只要是礼尚往来式的压岁钱就不能归孩子,应当归出钱的成年人。而对于那种爷爷奶奶们单向式的压岁钱就必须归孩子,父母不能干预。这种看法过于想当然了,从法律实施的角度来看也不现实,且与平等保护所有人财产权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其实从移风易俗来看,莫不如鼓励人们降低压岁钱的数额,回归压岁钱的祈福保佑本意,这可能是较为可行的办法。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