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人在信息中浮沉
2019-03-20 09:38: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的一句话受到媒体关注。他说:“‘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信息推送,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投你所好式”新闻是“算法新闻”的通俗说法。算法用大数据收集用户信息,记录用户点击、点赞、转发、收藏的行为,为用户“画像”,量身定制,实现信息推送的千人千面。

  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体现在:你今天在头条看了一个“葱油面”的视频,明天就有一堆各种做法的“葱油面”等着你,也不管你是不是还想吃。互联网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我的日报”的梦想,这在1996年还属于天方夜谭。但在那一年,美国麻省理工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已经预言了今天。白岩松将算法推送方式带来的问题上升到民族危险的说法,也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传播是一场将人们聚合在一起的仪式,仪式需要强调共性而非个性,信息的极端个性化只会带来价值观的分裂。

  其实,互联网算法刚一出现,就和资本、信息茧房、后真相这些概念绑在了一起。今日头条“技术中立、价值无涉”的自我辩解,也引发了广泛讨论。2016年,《人民日报》连发三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表明算法自带隐性价值。

  说白了,算法就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议程设置和价值引领。只不过,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制度,是通过专业的精英人士按新闻价值标准筛选信息。而算法是机器依据大众价值观计算信息。原来的精英把关变成了机器把关、大众自我把关、互动形成的把关,属于大众逻辑。

  算法把关标准常常带有平台的私利。由于搜索平台、信息聚合平台、直播平台、微博平台等均是私人属性,必然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2019年1月底,媒体人方可成发布的《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一文,提出百家号等百度自家内容在百度搜索结果中占比过高,断言: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名存实亡。

  算法依据海量数据产生,我们每天在自己参与形成的浩瀚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还可能会降低耐心和关注度。面对无穷的信息,我们必须快速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切换,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微软的一项针对加拿大人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2013年的8秒,输给了金鱼的9秒。抖音、快手短视频设定15秒,是配合人类专注度降低的现状,同时,这一做法又强化了注意力分散。一个抖音控说“15秒的时间可以让我有足够的耐心看完它。在其他竞品上,某些视频时间长达几分钟,令我望而却步。”

  巨量信息也制造出了每天都在信息中忙碌的信息焦虑症患者。互联网媒介具有全时空的特点,只要在网上,手指轻轻一滑,就是一个新世界。人既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是主动的发送者。人既是信息,也是媒介。腾讯公司每天生产万亿条消息、维基百科每分钟新增600个词条。据美国数据无眠研究项 目(Domo’sDataNever Sleeps6.0)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每分钟产生473400条推特、Instagram用户上传49380张照片、12986111条手机短信,无数的信息正在把我们的生存环境变成了信息的垃圾堆放场。

  白岩松作为传统媒体的专业人士,对这种“投你所好式”的把关现实表示担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媒介变革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媒介形成的新的信息样式,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这也是媒介转型过程中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