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街头正义何以被催生
2019-08-16 16:04:00  来源:检察日报

  《沉睡者》改编自洛伦佐卡克泰拉于199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曾凭《雨人》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本片编导巴瑞莱文森说:“这是一部美国悲剧。我们年少时的经历往往会对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一件小事就足以改变命运。影片主人公们来自纽约的著名贫民区‘地狱厨房’,从小就学会亲手解决麻烦,所以当多年后邂逅造就痛苦记忆的罪魁祸首时,他们决定亲手复仇。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行为存在道德问题,可如果身处他们的境遇,谁又能泰然处之?”

  纽约街头,四名顽皮少年策划着一场好戏捉弄一下街边卖热狗的小贩,不料玩笑开大了,他们误伤了路人,被判进入男童院“少年之家”监禁数月。在男童院里,每到半夜,他们都会被狱卒们叫出去,被殴打、强奸。当他们重获自由后,四个伙伴决定将这段屈辱永埋心底。多年后,其中两个伙伴迈克尔成了检察官,洛伦佐成了记者,然而另外两个约翰和汤米却无法走出当年阴影,成了黑帮分子。当约翰和汤米在餐厅碰到当年凌辱他们的狱卒之一肖恩时,毫不犹豫射杀了他。为了帮助昔日的伙伴,迈克尔想出了一个周全的计划:他们请来著名的糊涂律师作辩护,而迈克尔为被杀的狱警担任控方,努力要将一场必赢的官司打输,洛伦佐则将肖恩的卑劣人品一一揭露……

  少年的惨痛经历塑造四名伙伴或隐性或显性的反社会人格,这一切都源于本应教化和保护这四名少年的男童院。按照犯罪心理学家博科维兹的观点:挫折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大多数的违法犯罪者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挫折感和反社会心理。另一位犯罪心理学家马斯劳的话更是《沉睡者》的直接注脚:置身于权力压制下的个体会感受到很大程度的挫败感。这样的挫败感犹如在土壤中缓慢生长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生根发芽,直至疯狂生长。

  四名伙伴在庭审中要做的,是要展开一场“迟到的正义”般的复仇。而对于观众的情感而言,当然希望他们复仇成功,心愿达成。而作为法律人,是盼望完美复仇还是让复仇者的“阴谋”昭然若揭,我扪心自问,总是在两个答案中纠结。在法律的灰暗地带,“正义”并不是非黑即白。电影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故事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它可以超越时代,超越法律,然后反过来让我们反思时代,反思法律。在阳光不能照射的地方,那里的人怎么得到一束光,一丝希望?

  2015年,一部德国电影《感化院》上映。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德国,少年沃尔夫冈的母亲再嫁,他和继父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在一场冲突后,继父将沃尔夫冈送入了感化院,沃尔夫冈就此开始了充满痛苦与折磨的监狱生活。倔强的沃尔夫冈不愿沦为残暴统治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挣扎换来的只有伤痕累累,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沃尔夫冈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小镇,可是当母亲看见沃尔夫冈时,却并未表现得如他想象的一般高兴,更残酷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被继父和母亲重新送回了感化院……导演的初衷是揭示一段黑暗的历史,给曾在福瑞斯福利院里受难的80万德国青少年,送去迟到的歉意和慰藉。然而正是无可挽回的伤害,以及无法到达的歉意,才更给心灵以悲剧的冲击。这样受到摧残的少年,将来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令人思之极恐。

  米歇尔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中所揭示的会让我们思考的主题更深入:身体,这个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枢纽,可以成为权力的对象。当规训被恶所控制,当恶发展到极致,会摧枯拉朽般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在一瞬间碾压成齑粉。

  《沉睡者》聚焦于美国司法系统以及司法系统被控制之后会如何运作,四位主人公在长大成人后向残害他们的看守展开无情的报复,虽说仍然履行了司法程序,可归根结底还是以暴制暴的街头正义。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