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豆腐的喜爱,由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豆腐洁白如玉,外形方正,内心温柔,千锤百炼依然保持自我,这一点和做人的道理何其相似。
小时候在乡村居住,在寒暑假父母总会做一些豆腐。寒假时临近年关,做豆腐可在春节前后食用;暑假时肉类不易储存,做些豆腐吃,大可代替肉类。饶是如此,在夏季豆腐的储存时间也很短,做好的豆腐给左邻右舍送一些,等左邻右舍做豆腐时,也送过来,这样倒是经常有豆腐可吃的。
我于是对于做豆腐的过程再熟悉不过了,先将黄豆在水桶里泡发,再用打豆子的机器将豆子打成豆浆,倒进锅里加热,煮沸后,要及时点豆腐。在北方通常用的是卤水,一边掌握好卤水的用量,一边要看豆浆的翻滚程度,将卤水点完,豆浆中便慢慢有白色的絮状物出现,逐渐地聚合便成了豆腐脑,将豆腐脑捞出放在一块大纱布中,反复挤出水分,然后放在木槽中,用木板压好,上面放上石头等重物。
如果想豆腐中水分多些,软嫩些,就压轻些;如果想要豆腐的水分少些,结实些,就压重些,但是总得保证豆腐成型。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做豆腐的过程能从开始吃到最后,可以品尝各种豆腐的美味了,豆浆加热后,可以加白糖喝豆浆;点过卤水后,可以吃豆腐脑,豆腐脑软滑细嫩,清香无比;豆腐做成后,可以用小葱简单地拌之,只放一点酱油或是辣子蘸着吃,就很美味,刚刚做成的豆腐味道鲜美无比,在营养上、口感上,并不逊色于肉类食物。
豆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极为常见,无论是酒店的大厨做的精品菜肴,抑或是百姓家里的家常菜,豆腐的身影随处可见。豆腐既能单独食用,又能搭配成菜。
麻婆豆腐、酸菜炖豆腐、小葱拌豆腐,都是我非常喜爱吃的,即使是简单的豆腐蘸辣子也很好吃。
非但在餐桌上,各地的小吃街上也有很多豆腐美食,诸如铁板煎豆腐、千页豆腐、豆腐泡、烤豆皮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在各地的小吃街都能遇到,味道大同小异。在开封鼓楼附近的夜市、洛阳的十字街夜市、沈阳的中街小吃摊、陕西的回民街、贵阳的二七街等地方,都有关于豆腐的各种小吃,这些食物自是一个地方一个做法一个味道。
在我居住的城市,也有这样的一条小胡同,隐在商业街的一侧,长度约500米左右,每到晚上人来人往,灯火通明,各色的小吃一应俱全,烤羊肉串、烤猪脚、辣鸭肠、爆肚、烤面筋、章鱼小丸子等等。去过几次以后,我偏爱的小吃自是铁板煎豆腐、烤豆皮了,吃起来,既有豆腐的香味,也有烧烤的味道。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不断改变大鱼大肉、猛火大料、浓油赤酱的饮食方式,而是选用诸如豆腐、蘑菇等食材,适当烹煮就可食用,味道不逊于肉类,营养也颇为全面。
正如老子所说的“味无味”,饮食的本真味道就是清新寡淡,如同豆腐一般。豆腐虽然清淡,却能吃出真味,这种简单寡淡对于人生的好处也莫不如此,不免想起了苏轼词中的这句话:“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