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文苑】小城里的“时光机”
2018-09-11 11:08:00  来源:扬州检察院  作者:祁旭云

  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宝应,是一座古老而安静的城市,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载,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迄今已有1256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一座千年古城也在舒展美丽的容颜。当你穿梭于街头巷尾,就会发现有着许多精巧的保留,仿佛一个个“时光机”,当你走入其间,便会瞬间回到不同的过往,读者如果有意,何不随着笔者徜徉一番。

  首先带你观赏的是这座城市的渊源——八宝亭,也是承载着这座小城定名的历史。始建于明清年间的这座亭子历经沧桑和战火,至近代已几近湮灭,让这座城市怅然若失,智慧的宝应人在城市建设中,将八宝亭仿原样重建于宝应公园——纵棹园内,又恢复了宝应最早的教育基地——画川书院,还还原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观赏宝应戏曲的大戏台和龙船,至此,这座园子里配以鱼龙化石、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沉静其间,入眼明清之景,让人赏心悦目,悠然自得。

  移步宝应老城区古巷中,几经转折之后,便来到了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这里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不仅保留了伟人少年在宝应读书时的旧址原貌,也生动展现了一座晚清时期的典范民居,那青石古巷、灰砖小瓦、古井灶台……使人们仿佛回到百年前一代人为国家之崛起而努力的历史瞬间。

  走出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沿着蜿蜒石巷一路北行,便到了宝应县政府的旧址,这里虽经多次拆建,但却留存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宝应的游幕处。这位中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中离开家乡只有一次,就是随当时任知县的老乡孙惠到宝应做幕宾近一年。他的名著中,据专家学者考证,有37篇写到宝应或与宝应有关,也许,他有不少名篇的灵感就诞生于这座小楼吧,这座清代建筑的小楼保存,再加上名人的传奇,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扬州著名的东关街,那古扬州城街道的缩影,使人流连忘返。而宝应城也有这样的一条街,那就是明清时代就存在的南门大街、北门大街,如今还保存完整。在这南北连成一线的古城大街两旁,你还可以看到更多历史的影子,在南门大街一侧,过小新桥不远,可以看到状元坊、宝应学宫,每年的祭孔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再向前,可以看到保存完好、号称“宝应第一世家”“江淮文献巨族”的朱氏家祠。

  两条大街的连接处是嘉定桥,今称大新桥。桥东的原百货公司旧址上已建成一处绿化休闲公园,园内亭中有一石碑,上刻唐李白诗: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

  走到北门大街的最北端,便是宝应历史遗迹——泰山殿,传闻乾隆皇帝曾亲笔为其题书“天下第一名山”,历经数百年沧桑变化,大殿如今已荡然无存。正在恢复重建的泰山殿是宝应人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看到这被称作“江淮巨观”的历史原貌。

  拾足而西,便可见流动已两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近年来,沿河修建绿化带,集合绿化、观赏、护堤等多种功能,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朝气活力。

  登高处,望古城,繁花似锦。这座小城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而生机勃勃,同时,又以它美丽的保留,不断洇晕着宝应千年文化的古韵遗风。(作者祁旭云,单位:宝应县检察院,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