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得老街何时被拆了,只是每次走过街口,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触,就仿佛空气中一直弥漫的熟悉味道正在逐渐变淡,偏偏它又不肯消失殆尽,总是似有还无地牵绊着我的嗅觉器官。
老街不仅仅是一条街,而且是村里的集市所在,是记载村子最多声音的地方。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的时候,老街是我每天两点一线呆板生活的必经之路。
老街南北走向,长约六七十米,一头通往村里唯一的柏油马路,一头则是连接着一条小胡同。
正中央有两排水泥浇筑的石台,将老街分隔成东西两条小街,石台是供市场小贩摆菜卖肉的地方。
老街两旁是各式各样的个体户杂货店,食物、服饰、百货应有尽有,整条老街几乎就是村里的“百货超市”,生意相当火爆。
街口的一家杂货店门檐上挂着几串风铃,时常能够听到“叮叮咚咚”的清脆声响,是我上学路上最动听的声音,虽然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寓意,但简单的声音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任凭岁月如何拨动,总是能够清晰地在记忆中回放。
白糖冰棍儿、糖画、棉花糖、弹珠等几乎已经被清扫到记忆最边缘的琐碎词条,也在这里被重新搜集起来,排列成一个个富有生气的鲜活动词,在遗忘的角落开始活蹦乱跳。
记得父亲时常在周末的清晨带我到老街吃一碗馄饨,他还吓唬我说馄饨里面包的是老鼠肉。我问为什么要包老鼠肉,父亲说以前食物紧张,粮食都没得吃,更不用说肉了,于是只能抓老鼠吃,久而久之,就传下来了。我不明白那只是父亲的一个玩笑,还在心中暗自嘀咕原来老鼠肉也这么好吃。
有时候攒了一些零花钱,我会到老街的一家图书馆坐上一天,津津有味地翻看着《三国演义》或是《说岳全传》的连环画,按当时的称谓应该叫作“小人书”。然后花一元钱押金,借几本通俗易懂的小说回家秉烛达旦。这自然是要瞒着父母的,否则只会换来一顿“不学无术”的责骂,毕竟当时父母眼中只认可学校的课本,其他书籍一律归为“闲书”行列。
老街的早市和晚市是两只眼,见证了那些年我上学放学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确有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一路上伴随着我,或许这就是老街给予我的一丝精神鼓舞吧。
我相信老街依旧是活着的,它曾经是村子的魂魄,即便再也听不到喧声鼎沸的叫卖声,即便再也看不到讨价还价的场景,它的长度依旧延伸在这里,它的味道依旧弥漫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