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句诗的时候,心有所动。
2007年临近除夕的时候,病休在家,正好用了这段空闲的时间,急赶以同等学力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一晚,改论文改了一夜,总算在凌晨四点多钟的时候大约完成,发了一个修改后的稿件给导师。那时,身体极为疲倦。不过,因为论文总算渐有眉目,精神倒很振奋。
忽然看见这句诗,“一星如月看多时”。也许是凌晨时的清寒,也许是凌晨时的空寂,忽然起了许多的共鸣。搜索了一下,知道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仲则写于1773年除夕,题为《癸巳除夕偶成》,全文“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同时,诗人还作有同题的另一首“年年此事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我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自然,得到更多称许的是前一首,尤其是“一星如月看多时”一句。
而我也正是为此句着迷。“一星如月看多时”,似乎,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这样的情形,因为追想什么,因为感叹什么,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空间。
记得在那凌晨,我也不禁走到阳台。未明的天色,四周寂寂,小区昏黄的路灯,在树影中沉沉欲睡。仰视天空,那一大块深蓝近墨色的布,只缀着几颗晓星。看得久了,让人不禁猜想,诗人在除夕的夜晚伫立市桥,看得忘记了时间的,究竟是哪一颗星。
或者,那颗星是群星中最亮的,又或者,满天幕中就只有一颗星。不知你是否记得,有时候,天上的星似乎特别少,甚至连月亮也不见了踪影。
除夕是阖家团圆之日,也是年岁递增之时,正是“千家笑语漏迟迟”的好日子,诗人脱身热闹与喧嚣,独自一人来至市桥看星,是在思念怀想,还是在感叹流年易逝、浮生苍茫。热闹中的孤独是更甚的,就像是喧嚣中的安静。
诗人“忧患潜从物外知”,和其生平经历是不无相关的,生于1749年的诗人,写出此诗时年仅24岁,却已多历人生坎坷。四岁而孤,家境清贫,虽得了三千童子试的第一名,却又在之后屡试不第,诗人为生计奔波,一生穷愁,卒于1783年,年仅34岁。瞿秋白有语“同乡黄仲则,风雪一身寒”。郁达书作小说《采石矶》,记诗人生平。
“一星如月看多时”,浑然天成,看似极淡,却又让人低回不已。读着诗的我,似乎也开始呆呆地回想起曾经有过的独自看星的夜晚,而沉于不可知的思绪中。诗是有味道的,也是有分量的,它对生命感受的举重若轻,应是诗人“抛了心力”之句,虽然在下一首中,他似乎为自己“枉抛心力作诗人”、过于艰辛的一生后悔。可得了这句诗,诗人心里对自己该是满意的。
当时究竟是什么触动、感动着诗人,诗人心中在想着什么,让他写下这样一句诗,其实已经很难再探明。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几百年后,只这一句诗,就会触动隔了遥远时空的后来人。
也许,有幸作为学会书写的人,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而世间往往存在着相似的灵魂,即使时空相隔甚远,仍可遥相呼应。我们会为一些文字深深触动,而诗人也正在阅读中得到重生。好像当夜所凝望的星光,在穿越几百光年的距离后,为今夜的人所目睹。
浮生中,诗人这一刻的停伫,为后世的观者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剪影。在文字里,读者经常观照的是自己的心绪。“一星如月看多时”,至今的读者仍在频频凝望星空,似乎那儿总有什么值得关注并足以安慰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