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你也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首歌曾无数次地叩击着我的心弦,每次听到,我都产生强烈的共鸣,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程兄。他叫程福庆,与我亦师亦友亦兄弟。
1995年1月,我考进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检察院,被分配到调研室工作,和程兄成为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从此开启了我俩二十多年的深情厚谊。
程兄高高瘦瘦的,戴眼镜、气质儒雅,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他讲话逻辑清晰、抑扬顿挫,文化功底深厚。
他手把手地教我写材料,领着我到办案一线采访,提示我如何构思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写,如何下笔,不同体裁的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写材料尤其要提炼好题目,“起好题目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起到引人入胜,凝练主题的作用;如何展开、如何收笔,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他形象地比喻说:“写材料如烹小鲜。”写作就像是烹饪,搜集素材是第一步,就像到市场上去买菜,要挑选质量上乘的蔬菜;构思是第二步,就是根据现有的菜,考虑做啥菜,继而择菜、洗菜、切菜等等;第三步就是做菜,或蒸、或炸、或炒,放什么调料、放多少,火调到多大,在锅里待多长时间,就是要掌握火候、搭配好调料等等,只要做好了这几步,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菜品就大功告成了。当然,这需要长年的日积月累,反复实践揣摩,更要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他还用坚定的语气对我说:“先河,你性格沉稳,能坐得住,适合写材料。”工作中,他积极给我创造学习机会。
一次,他应邀去某中学讲法治教育课,还把我叫上,我和他一同坐在了临时搭建的讲台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上讲台,讲台上有校长、他和我。当时正值初秋,下午两点多,天气还很炎热,他在露天讲台上一鼓作气讲了一个半小时,把法律常识、青少年犯罪案例、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高度融合,有机结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演讲风格,把枯燥的法治课讲得极富感染力,数百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偌大的操场秩序井然,所有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演讲台。
对我来说,那是第一次领略如此高质量的法治课,既感到新鲜,又学到了一些讲课的技巧,更为他的才华所折服,也为我后来登台讲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来检察院之前我对检察业务不熟悉,所以一时进不了工作状态,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材料经常过不了关,我对自己的能力便产生了怀疑,于是便打起了退堂鼓。
“先河,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只是来检察院时间尚短,假以时日,你一定能行,我会全力支持你。”程兄极力给我打气,帮我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
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几番“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努力和磨练,我这个榆木疙瘩逐渐开了窍。我撰写的材料开始被上级院转发,与此同时,我开始向报社投稿,并且“上稿率”不断提升。
2001年,我发表在《济南时报》上的一篇新闻稿件登上了《检察日报》,从二三百字的消息稿件拓展成一篇几千字的通讯稿件。2002年5月,我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检察系统优秀通讯员培训班,其间,著名作家莫言应邀到班讲课,就文学创作问题讲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他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大胆的联想。这次培训班对我很有启发和触动,引领我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的道路。
回顾我的成长之路,程兄功不可没,军功章有我的一半,更有程兄的一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程兄,我永远的好兄长!
2009年程兄离岗,我们还会隔三差五地通个电话,嘘寒问暖,他每次从农村老家带回来的蔬菜、瓜果都要分给我一大半,尤其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人生路上,有这样的一位知己,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