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千年之后的冰封世界
2019-03-01 13:55:00  来源:检察日报

  擅长科幻题材的大师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好友斯坦利库布里克源自机器人版《木偶奇遇记》的构想与遗愿,将更多的情感和道德元素注入了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一片,亦注定了这是一部历久弥新且极具代表性的科幻佳作。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剧变的未来,环境问题引发经济危机,少数经济发达国家为求发展,不得不限制出生率以避免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负担。这也是盛行使用机器人的原因——人们需要劳动者,但又没有更多的物质供给。为了满足人类的虚荣心,这些机器人还拥有与人类拟真的外表,感官甚至疼痛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人类的孤独,而孤独感的终极表现则是制造人工智能——情感机器人,小男主大卫便应运而生。

  作为第一个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大卫被因弥补患病孩子而缺失亲情的人类家庭所收养,并全心爱着他的人类母亲。不久后,生病的孩子恢复健康、回到家中,人类感情中固有的妒忌和排他性让这个人类孩子想尽一切办法离间大卫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并最终促使大卫被抛弃。作为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运用大量诸如吃菠菜导致线路损坏、剪母亲头发、泳池事件以及被抛弃等细节镜头来表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种种不平等性——机器人就是人类的附属与奴隶。

  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是机器人的血泪史,表达了一种无奈,同时开启了大卫追寻蓝仙女的童话历险,基调也自此转暗。机器人屠宰场里,一批批机器人被送上角斗场搏斗继而走向毁灭,周围看台上欢呼的是几近疯狂的人类;曼哈顿的大楼里,数百计和大卫一样的电子产品的存在,促使其绝望地跳入冰冷的海水;被困的潜水器中,大卫在幽深的海底见到了梦寐以求的蓝仙女,并在一遍遍的许愿中失去了知觉……

  影片的结局,用二十分钟时长展现了两千年后人类绝迹的冰川地球。造访的外星生物找到埋在冰层下的大卫,从他的记忆芯片中提取了已灭绝人类的信息和“变成真的小孩,妈妈就会爱我”的执念,并在大卫的要求下还原基因把早已死亡的人类母亲带回世上度过了短暂的时光。

  对于这个结尾,笔者不尽产生两个延伸性的疑问:一是关于人类的灭亡,两千年的时光被一笔带过并无解释,源于战争?持续污染?还是霍金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二是对于死亡的探讨,21克“灵魂素粒子”上升的归处是否就是影片中的时空轨迹,其内部储存着大量的人类记忆,但即便肉体再造,记忆的复活也只有短暂一天的生命,并不可逆。所有都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我很羡慕人类能够拥有灵魂,他们对人生意义有百万种解释,透过艺术、诗歌、数学公式,人类一定是生存意义的关键”,外星生物的这段告白凸显了大卫这个人类“遗孤”的弥足珍贵。基于人性、基于灵魂,人类父母的选择都不该被谴责,但在看似无错的前提下,一个近乎完美的机器人对永恒爱的坚持便成就了整部影片情感的最大表现形式,以充斥渴求被爱的悲剧色彩深深打动着众多的观影人。

  无论是血肉还是金属光纤,摒弃伴随恐惧而产生高人一等的歧视之感,始终保持涉世时的初心与童心,避免类似旷世孤独般的荒凉未来,这才是跨越两千年灵魂拷问的精髓所在。

  编辑:边圆圆